
佛教謂參訪大德,雲遊修學。亦泛指遊學。 元 黃鎮成 《用鹫峰師韻送澗泉上人遊方》之四:“直到無生參學畢,逢人遮莫説輪迴。” 明 李贽 《卓吾論略》:“且聞 邵氏 (指 邵雍 )苦志參學,晚而有得,乃歸 洛 ,始婚娶,亦既四十矣。”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六:“﹝ 何夢瑤 ﹞《嘲杭( 杭堇浦 )病起》雲:‘門外久疏參學侶,簾前漸立犯齋人。’”
“參學”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指僧人通過參訪高僧大德、雲遊各地進行修行學習。這一用法常見于古代文獻,如元代黃鎮成詩句“直到無生參學畢”,明代李贽《卓吾論略》中也提到“苦志參學”的經曆。其核心是通過遊曆和請教來領悟佛法真谛。
廣義遊學
泛指離開原居地到其他地區或機構遊曆學習,如清代袁枚《隨園詩話》中提到的學者參學案例。
特定場景應用
現代語境中可指“參觀學習”,例如教育機構組織學生到其他單位考察(如電大系統“參學”活動),或參與學術研讨會等交流活動。
建議需區分具體語境,古典文獻中多指向佛教修行,現代使用則偏向廣義學習活動。
參學,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分别是“又”和“口”。它共有11個筆畫。 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學生隨同老師或者其他人員一起參觀學習,親身參與其中,以擴展知識和增長見識。
參學一詞最早出現在《四書集注》中,是宋代朱熹的注釋。在繁體字中,将“參”字的左半邊改為“參”,整個字變成了“參學”。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不同。古代寫“參”字時,會先寫“廠”字,然後在其上方畫上一個“又”字,表示“手”。這個“手”字“扛”的意義相似,表明了參學的意思。
1.許多學校都會組織學生進行參學活動,以增加他們對世界的了解。
2.我喜歡參學,因為通過實地參觀,可以讓我更深入地了解知識。
參觀、參與、學習、學生、學校
實地考察、參觀學習、實地學習
閉門造車、自學成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