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適無莫”是一個出自《論語·裡仁》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核心含義
指待人處事不固執于固定的标準或偏向,而是以“義”(道義、原則)為準則靈活應對。出自《論語·裡仁》:“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字詞解析
引申意義
後多用于形容待人接物公正無私,沒有親疏厚薄之分。例如《後漢書·劉梁傳》中提到“無適無莫,必考之以義”,即主張以道義為判斷依據。
用法與特點
示例與典籍
如《法苑珠林》中“無適無莫,乃應檀心”,表明在布施時不分對象,依從本心。宋代儒者謝良佐曾強調,此觀點與佛家“無可無不可”的區别在于“有義存焉”,即需以道義為根本。
該成語倡導一種靈活而原則性的處世态度,既反對僵化教條,也避免隨意妄為,核心在于以“義”為行動标尺。
《無適無莫》是一個成語,意為“沒有適合的,就沒有不適合的”。表示事物或人沒有適合自己的,就沒有不適合的。
《無適無莫》的拆分部首是無(一),適(走),莫(艸)。
根據《康熙字典》,無(一)的部首是一,含有無的字共有13個。
適(走)的部首是走,含有適的字共有17個。
莫(艸) 的部首是艸,含有莫的字共有18個。
根據以上信息,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無(一,13畫)、適(走,17畫)、莫(艸,18畫)。
《無適無莫》這個成語源自《莊子·秋水》:“故無適無莫,神乎神也。”在現代漢語中,成語“無適無莫”通常用來形容適合與否的斷言。
繁體字中,無適無莫用「無適無莫」來表示。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無適無莫的寫法是:「無適無莫」。
這個成語可以用于以下例句:
他很努力,所以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不會覺得無適無莫。
隻要我們用心去做,沒有什麼事情是無適無莫的。
無論環境如何變化,隻要自己努力,就沒有無適無莫的處境。
與無適無莫相關的組詞:
無從無往、無根無底、無倫無類、無疾而終。
與無適無莫意思相近的成語有:無適無莫、照本宣科、出口成章。
與無適無莫意思相反的成語有:有所作為、有輸有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