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皈依的意思、皈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皈依的解釋

[the ceremony of proclaiming sb.a Buddhist] 佛教名詞。信仰佛教者的入教儀式。因對佛、法、僧三寶表示歸順依附,故亦稱“三皈依”

始覺浮生無住着,頓今心地欲皈依。——唐· 李須《宿營麼禅房聞梵》

詳細解釋

(1).佛教語。原指佛教的入教儀式。表示對佛、法(教義)、僧三者歸順依附,故也稱三皈依。後多指虔誠信奉佛教或參加其它宗教組織。 唐 李颀 《宿瑩公禅房聞梵》詩:“始覺浮生無住著,頓令心地欲皈依。”《西遊記》第五二回:“前聞得 觀音尊者 解脫汝身,皈依釋教,保 唐僧 來此求經。”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伍秋月》:“生素不佞佛,至此皈依甚虔。” ********* 《中國問題的真解決》:“當時的大學士 徐光啟 ,其本人皈依了天主教。”

(2).謂身心歸向、依托。 清 鈕琇 《觚賸·圓圓》:“ 圓圓 皈依上将,匹合大藩。” 嚴複 《有如三保》:“然則以 孔子 之道例今人,乃無一事是皈依 孔子 。” 葉聖陶 《倪煥之》二九:“這惟有皈依酒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皈依(guī yī)是漢語詞彙中具有深厚宗教文化内涵的詞語,其核心含義指身心歸向、依附,特指佛教中信仰者正式接受佛法、投身佛門的儀式與精神歸屬行為。以下從詞典釋義、宗教内涵及現代引申義三方面詳解:


一、詞典釋義與詞源

  1. 基礎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皈”同“歸”,意為“返回、歸向”;“依”指“依靠、依附”。“皈依”合用表示徹底歸順、投靠,常與宗教信仰關聯。其本義強調從迷茫或世俗中轉身,全身心信賴并追隨某種崇高力量或教義。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卷)

  2. 梵語詞源

    該詞為佛教梵語“śaraṇa”的意譯,原意為“庇護、避難所”。漢傳佛教中譯為“皈依”,強調通過信奉佛法僧三寶(佛、法、僧),獲得精神解脫與生命依止。

    來源:《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二、佛教術語中的特定含義

在佛教語境中,“皈依”是成為正式信徒的标志性儀式,包含三重核心:

  1. 皈依佛(Buddha):以佛陀為覺悟導師,誓願追隨其智慧;
  2. 皈依法(Dharma):以佛法為真理準則,依教義修行;
  3. 皈依僧(Sangha):以僧團為修行榜樣,融入清淨共同體。

    此過程需經誦誓詞、禮敬等儀式,象征生命方向的根本轉向。

    來源:《大乘義章》(隋代佛學著作)


三、現代引申與泛化用法

當代漢語中,“皈依”亦可泛化表示對某種理念、文化或生活方式的虔誠追隨,例如:


四、常見搭配與同義詞辨析

網絡擴展解釋

皈依是佛教術語,指通過特定儀式确立信仰并歸順佛、法、僧三寶,成為佛教徒的核心行為。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基本含義

  1. 詞源與讀音
    “皈”讀作guī,同“歸”,意為回歸或歸向;“依”即依靠、信賴。合指身心歸投并依托于某對象。
    例如,《西遊記》中描述孫悟空自稱“齊天大聖”後表示“自皈依”,體現了對身份的歸屬感。

  2. 廣義與狹義
    廣義上可指任何宗教的信仰行為,但狹義特指佛教的入教儀式,即“三皈依”:對佛(覺悟者)、法(教義)、僧(修行團體)的歸順依附。

二、佛教中的具體内涵

  1. 雙重意義

    • 皈救:依托三寶遠離生死苦海,通過修行(如四聖谛、八正道)證得涅槃。
    • 皈向:指向如來智慧法身,衆生本具佛性,需斷除煩惱執著以顯現本性。
  2. 儀式與過程
    通常包括尋求信仰契機、選擇導師、參與皈依儀式(如誦念誓願)等步驟。儀式中需發願“不舍三寶”,區别于其他宗教皈依。

三、與其他概念的區别

  1. 皈依與出家
    皈依是成為佛教徒的基礎,可在家修行(居士)或出家(比丘/比丘尼)。出家需受更多戒律,而皈依僅要求基本信仰承諾。

四、宗教意義與價值

  1. 精神依托
    通過皈依獲得三寶加持,明确修行方向,遵循佛陀教導利益衆生。
    如《華嚴經》指出,衆生皆具如來智慧,皈依是修行的起點。

五、延伸文化影響

“皈依”一詞在文學中常象征心靈歸宿,如唐代李須詩句“頓今心地欲皈依”,表達對信仰的向往。

皈依既是佛教信仰的入門儀式,也蘊含深刻的修行哲理,體現了從外在儀式到内在覺悟的完整路徑。

别人正在浏覽...

安眠貝齒坌溢邊要嗔恚心唇焦舌敝大家當粗坌惡兆風雨操場祼玉涵管和語慧美蛟穴嘉庸借劍筋骸進秩吉月開花彈咳唾成珠哭秋風拉攏累仍良珠李闖凜嚴犂途樓船将軍倫等陸上禖壇沐猿猊坐歐洲聯盟條約排序聘任披衫佥邪起鬨傾藿清途欽挹認賊爲子生處手梢收身首铤四面八方堂閣退官退一步外資望梅花危弦溫車湘沅肖題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