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夢後。 唐 許渾 《秦樓曲》詩:“ 秦 女夢餘仙路遙,月窗風簟夜迢迢。” 宋 範成大 《枕上》詩:“明月無聲滿屋梁,夢餘分影上人床。” 元 馬祖常 《靈州》詩:“乍入 西河 地,歸心見夢餘。”
“夢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解釋
“夢餘”即“夢後”,指從夢境中醒來後的狀态。例如宋代範成大《枕上》詩“明月無聲滿屋梁,夢餘分影上人床”,描繪了夢醒後月光灑落的情景。
引申含義
該詞還可形容夢境殘留的餘韻或印象,強調夢中情景對現實的延續感。例如形容美好或恐怖的夢境在清醒後仍萦繞心頭。
在古詩詞中,“夢餘”常被用來營造虛實交織的意境:
多用于文學創作或抒情表達,既可描述具體夢醒後的場景,也可隱喻對過往經曆的追憶與回味。
通過綜合解析,“夢餘”既是一個時間概念(夢後),也是一種心理體驗(餘韻),在語境中需結合具體表達判斷其側重。
《夢餘》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夢魇未盡”或“醒後仍然感覺夢境尚未消散”。指的是在夢醒之後還保留着夢中的情景、感受或思緒。
《夢餘》這個詞的部首是木(mù),筆畫數是10。
《夢餘》是古代文人作家晏殊創作的一首詩名。晏殊是北宋文學家,他的作品以寫景、抒懷為主,情感深沉細膩。《夢餘》這個詞由此而來,成為晏殊作品的一個代表性詞語。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夢餘」。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字形偶有變化,漢字《夢餘》的古體寫法為「夢餘」。其中,“夢”表示夢,用于描述人在睡眠中的所見所感;“餘”表示殘餘、剩餘,用于描述夢境在醒後仍然存在的狀态。
1. 醒來後,我還有一種夢餘未散的感覺。
2. 夢餘的畫面在我的腦海中缭繞。
夢想、餘晖、殘餘、餘波、夢幻、遺夢
夢魇、夢繞、夢痕、夢幻
夢醒、清醒、忘夢、實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