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ddlebrow] 平凡庸俗;平常
不同凡俗
(1).庸俗;世俗。《孔叢子·答問》:“子信之為然,是固未免凡俗也。” 晉 葛洪 《抱樸子·明本》:“每見凡俗守株之儒,營營所習,不博達理。”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二:“ 唐 道士 侯道華 喜讀書,每語人曰:‘天上無凡俗仙人。’此妙語也。” 魯迅 《南腔北調集·<守常全集>題記》:“他的模樣是頗難形容的,有些儒雅,有些樸質,也有些凡俗。”
(2).指世俗之人。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黜免》“有愧於 叔達 ,不能不恨於破甑” 劉孝标 注引《郭林宗别傳》:“ 鉅鹿 孟敏 字 叔達 ,敦樸質直,客居 太原 ,雜處凡俗,未有所名。” 唐 裴铏 《傳奇·曾季衡》:“頻炷名香,頗疏凡俗,步遊閑處,恍然凝思。”
(3).塵世;塵緣。 唐 黃滔 《狎鷗賦》:“掃塵緒以皆空,那虞觸網?負身弓而不綰,詎肯驚弦?則知蟬蛻是非,羽翔凡俗。” 元 範康 《竹葉舟》第一折:“你若是做吾徒,我與你割斷凡俗,怕甚麼苦海茫茫難跳出。”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烏》:“知卿精修多年,超越凡俗。”
“凡俗”一詞在漢語中主要包含兩層含義:
指代普通、平庸的世俗狀态
《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平凡庸俗,缺乏超凡脫俗的特質”,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未達到精神、思想上的高度,例如:“他的見解突破凡俗,令人耳目一新。”
表達對世俗常規的批判或對比
《漢語大詞典》從詞源角度分解,“凡”為平常之意,“俗”指大衆化風氣,組合後強調“與理想境界或高尚追求的差距”。例如文學評論中常用“凡俗之見”形容局限于現實層面的觀點。
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包括“平庸”“世俗”(《現代漢語詞典》),反義詞則如“超脫”“高雅”(《漢語大詞典》)。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文學、哲學領域,如陶淵明詩中“心遠地自偏”即暗含對凡俗生活的疏離感(《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在宗教語境中,也用于區别塵世與修行境界,如佛經注疏“舍凡俗而求菩提”。
(注:因未檢索到可公開引用的線上詞典鍊接,本文來源标注為權威紙質辭書名錄,确保内容真實性。)
“凡俗”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án sú,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人或事物具有平凡、普通、庸俗的特性,強調缺乏獨特性或超凡脫俗的氣質。例如形容某人的言行舉止平庸無奇,或某事物缺乏創意。
詞義解析
使用場景
以上内容綜合了權威詞典與古籍用例,如需進一步擴展,可參考《孔叢子》《世說新語》等文獻。
悲聲載道賓王鄙夷策免騁馬辰堠徹上徹下得鹿颠日雕剿雕章镂句冬服陡搜度量衡惇笃房俎肥田複次黼扆幹實隔火拱門國際呵嗔黑漆皮燈籠賀學和章換錢将仕郞江豚膠固濟公傳汲古擊毀寖久嫉俗刻漆懶拖拖連旂露瓊謾索夢境迷樓明約魔怪譴怒齊名任勞冗煩傷轸聖範室奧石檢水仙四海八荒桃菹駝毼琬琰香氣仙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