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吐哺握發。 漢 王褒 《聖主得賢臣頌》:“昔 周公 躬吐握之勞,故有圄空之降。” 唐 範摅 《雲溪友議》卷五:“故行流極之刑,成吐握之美,乃帝子之股肱,萬方之軌度也。” 金 王若虛 《<史記辨惑>三》:“至于 成王 剪葉以封 唐叔 , 周公 吐握以待士……皆委巷之談。” 清 湯右曾 《上玉峰徐公》詩:“每看元老虛懷處,吐握風流一旦親。”參見“ 吐哺握髮 ”。
“吐握”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tǔ wò,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但核心解釋與曆史典故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析:
“吐握”是“吐哺握發”的簡稱,形容執政者或賢士為招攬人才、勤于政務而廢寝忘食的狀态。這一成語源自周公旦輔佐周成王時的典故,強調對人才的重視和謙遜态度。
典故來源
據《史記》等文獻記載,周公在輔政期間,為及時接見賢士,常常“一飯三吐哺(吐出嘴裡的食物),一沐三握發(中斷洗頭握住頭發)”,避免因瑣事耽誤人才求見。後世以“吐握”代指這種禮賢下士的精神。
詞義延伸
除形容勤政外,也可引申為對人才的極度重視,或表達謙遜待人的态度。例如《晉書》中提及“勞謙吐握”,即強調身居高位者需保持謙遜。
部分資料(如)将“吐握”解釋為“因憤怒而緊握拳頭”,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誤傳。主流解釋仍以“吐哺握發”的典故為核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晉書》《史記》等曆史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
《吐握》是一個成語,意為“把握不定、猶豫不決”。它形容人在關鍵時刻或決策時心态不穩定,無法确認自己的選擇或抉擇。
《吐握》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口和手,它們分别是“口”字的口 Radical,和由四點構成的“手”字部件。根據簡化字的規則,拆分後的筆畫數為五畫。
《吐握》出自《紅樓夢》,原文是“再三吐握再四搓”,意為多次把握、猶豫不決。但在後來的使用中,成為一個獨立的成語,用以形容人在決策時猶豫不決的心态。
繁體字“吐握”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古時的《吐握》寫作“吐搐”,其中的“吐”字發音為“tǔ”,意為吐出;“搐”字發音為“chù”,意為掙紮、抽動。在古代的使用中,也用來形容猶豫不決、躊躇不前。
他在事業發展的關鍵時刻吐握不定,無法做出明确的決策。
1. 吐露:直率地表達出某種情感或想法。
2. 握手:雙方用手互相握住,以示問候、祝賀或約定。
3. 吐訴:傾吐心聲,向人述說自己的煩惱或苦衷。
4. 握緊:緊緊地抓住,不放松。
猶疑、搖擺、遲疑、猶豫不決。
堅定、果斷、明确、堅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