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君侯的意思、君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君侯的解釋

(1). 秦 漢 時稱列侯而為丞相者。《戰國策·秦策五》:“少庶子 甘羅 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此君侯指 呂不韋 , 不韋 封 文信侯 ,為 秦 相。《史記·绛侯周勃世家》:“廷尉責曰:‘君侯欲反邪?’”

(2). 漢 以後,用為對達官貴人的敬稱。 三國 魏 曹丕 《與锺大理書》:“近日 南陽 宗惠叔 ,稱君侯昔有美玦,聞之驚喜。” 唐 李白 《與韓荊州書》:“所以龍盤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於君侯。” 宋 姜夔 《鹧鸪天》詞:“曾共君侯歷聘來,去年今日踏莓苔。”《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多感君侯惓惓垂問,某有心事,今不敢隱。”按, 清 趙翼 《陔馀叢考·君侯》:“ 衛宏 《漢官舊儀》:列侯為丞相相國者號君侯。”又雲:“丞相之刺史及侍禦史皆稱卿,不得言君。蓋其時丞相稱君,而以列侯為之,故兼稱君侯也。按:丞相稱君,本沿 戰國 之制: 田文 相 齊 封 孟嘗君 , 蘇秦 相 趙 封 武安君 是也。至如 謝萬 謂 王述 曰‘人言君侯癡,君侯信自癡’, 李白 與 韓荊州 書,亦曰君侯,此則非列侯為相者。蓋自 漢 以來,君侯為貴重之稱,故口語相沿,凡稱達官貴人皆為君侯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君侯”是古代漢語中的尊稱,其含義隨曆史演變有所擴展,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義演變

  1. 秦漢時期
    最初特指兼具列侯爵位與丞相官職的人物。例如《史記·绛侯周勃世家》中,廷尉質問周勃“君侯欲反邪?”,此處周勃因封侯且曾為丞相,故稱“君侯”。

  2. 漢以後
    逐漸演變為對高官顯貴的泛稱,不再局限于“侯爵+丞相”的雙重身份。如三國時期曹丕在《與锺大理書》中稱對方為“君侯”,唐代李白《與韓荊州書》亦用此稱呼表達敬意。


二、用法特點


三、典型例句

  1. 魏侯鈞鑒:幼子不肖……荷蒙君侯之高天厚恩。
  2. 廷尉責曰:“君侯欲反邪?”(《史記》引例,)
  3. 李白:“收名定價於君侯。”()

如需更多例證或曆史文獻細節,可參考、4、6中的古籍引文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君侯

君侯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君和侯。

君的部首是口,筆畫數為7;侯的部首是人,筆畫數為9。

君侯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君主制度,用來指代國家的統治者或者高位的貴族。

在繁體字中,君侯的拼寫形式是君候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君侯的寫法為「諸侯」,用來指代各個封建王國的領主。

以下是君侯的例句:

1. 他是一個聰明而有能力的君侯。

2. 這個國家的君侯公正執政。

3. 他獲得了君侯的封號。

君侯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君主、君臨、貴侯等。

與君侯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國君、王侯、統治者等。

與君侯意思相反的詞語有臣民、平民、庶民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