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集、摘錄有關的資料或著作,編成書刊。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而凡 石氏 之所輯録,僅出於其門人之所記,是以大義雖明,而微言未析。”《明史·曾魯傳》:“ 魯 屬文不留藁,其徒間有所輯録,亦未成書雲。” 朱自清 《中國歌謠·歌謠釋名》:“ 楊氏 、 杜氏 是以廣義的詩為主來輯錄歌謠的。”
"輯録"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義和用法兩個層面解析:
本義為「聚合」「整理」,引申為「收集材料編成書刊」。《說文解字》釋為「車和輯也」,後衍生出「編纂」之意。
本義為「記載」「抄寫」,《說文解字》注「金色也」,後指「謄寫、記載言行事物的冊籍」。
二字組合後,「輯録」指系統性地收集、整理并抄錄文獻或資料。
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其定義如下:
收集記錄,彙編成書。多用于對散佚文獻的整理。
例:清代學者輯録唐宋筆記,保存了大量史料。
(來源:漢語大詞典)
搜集材料并編錄成冊。特指對古籍的整理與彙編。
(來源:辭源線上版)
收集抄錄或摘錄(資料),編輯成書。
(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
如《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由嚴可均輯録先秦至隋代的文章。
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録散佚典籍,編入《四庫全書》。
詞語 | 核心差異 |
---|---|
編纂 | 側重原創性編撰(如著書立說) |
彙編 | 強調彙總,未必涉及抄錄 |
輯録 | 突出收集散佚資料并謄抄整理 |
(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
“輯録”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í lù,其核心含義是收集、整理相關資料或著作,并彙編成書刊。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朱熹《中庸章句序》或《明史·曾魯傳》等原始資料。
白日繡衣白麞餐啗漕标冊襚長江後浪催前浪沖滿次浮措大單向雕盡笃意法門翻局繁穰風虎該浃宮奚鈎串谷口子真鴻達紅箋紅沙鴻渭回奉徼能禁絕九射格濫劣廉憲留髠佩瑱聘命七經請托欽挹琦玮栖屑圈豚蛐蛐兒熱撮撮衽席無辯森羅寶殿善氣迎人贍速折堕失竊士鄉雙南蜀葵述容殊越特加望遠鏡硙輪文人化問遺誤書隙光西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