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射禮的五項要求。《論語·八佾》“射不主皮” 何晏 集解引 漢 馬融 曰:“射有五善焉:一曰和志,體和;二曰和容,有容儀;三曰主皮,能中質;四曰和頌,合雅頌;五曰興儛,與舞同。” 唐 戎昱 《觀衛尚書九日對中使射破的》詩:“出将三朝貴,彎弓五善齊。” 宋 範仲淹 《陽禮教讓賦》:“揖讓而升,非尚六鈞之勇;進退可庶,不矜五善之功,此射之讓也。”
(2).謂咨、詢、度、诹、謀。《左傳·襄公四年》:“臣聞之,訪問於善為咨,咨親為詢,咨禮為度,咨事為諏,咨難為謀。臣獲五善,敢不重拜。” 杜預 注:“問善道,問親戚之義,問禮宜,問政事,問患難。五善為咨、詢、度、諏、謀。”
(3).五戒。《無量壽經》卷下:“令持五善,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
“五善”是中醫術語,主要用于判斷瘡瘍類疾病的預後情況。根據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五善指瘡瘍疾病中預示預後良好的五種表現,屬于“善證”“順證”範疇,表明患者氣血充盛、正氣未衰,治療得當則易愈且不易惡化。
根據《外科正宗》等典籍,五善分為:
《太平聖惠方》補充:
五善與“七惡”相對,若瘡瘍患者具備五善特征,表明機體抗病力強,治療可事半功倍,預後較好。
注:另有古籍記載五善與古代射禮相關(如和志、和容等),但現代主要應用于中醫領域。完整文獻可參考《外科正宗》《太平聖惠方》等典籍。
《五善》是指人們應該具備的五種美德或積極品質。這五種善良的品德包括仁、義、禮、智、信。它們被認為是人們在道德、行為和為人處世方面的基本準則。具備這五善,能夠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社會更加穩定。
《五善》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心」。其中「口」部表示與言語和行為有關,而「心」部表示與内心思想和意念有關。根據五善分别包含了仁、義、禮、智、信五個字,拆分的筆畫分别為4畫、3畫、3畫、9畫、9畫。
《五善》這一概念最早來源于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在孔子的“大同”思想指導下,他提出了「仁」、「義」、「禮」、「智」、「信」的概念,認為這是人們應該追求和培養的美德。
《五善》的繁體字為「五善」,保留了其原始意義和用法。
在古代,「仁」的舊時寫法為「人」,表示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和慈善。而「義」的舊時寫法為「義」,強調為正義事業而奮鬥。 「禮」的舊時寫法為「禮」,表示以儀式和規範來規範社會行為。 「智」的舊時寫法為「智慧」,強調通過專業知識和智慧來解決問題。 「信」的舊時寫法為「信用」,表示誠實和守信用。
1. 他以仁慈、善良的心态對待每一個人。
2. 他的行為充滿着義氣和正義感。
3. 禮貌是一種關愛和尊重他人的表現。
4. 整個團隊需要集合智慧來解決這個問題。
5. 他一直以誠信為重,建立了良好的信譽。
組詞:仁愛、義務、尊敬、智力、信賴。
近義詞:仁慈、善良、和善、公正、聰明、真實。
反義詞:貪婪、不義、粗魯、愚笨、虛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