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佥簿的意思、佥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佥簿的解釋

舊時官府中的發文登記簿。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謹僉押》:“有牌票不登僉簿者,此即欲騙硃偷印,私行吓詐者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佥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舊時官府中的文書管理制度,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佥簿(qiān bù):指古代官府用于登記發文記錄的簿冊。其核心功能是記錄公文籤發、傳遞等流程,以便存檔備查。

詳細說明

  1. 詞源與結構:

    • “佥”在古漢語中有“共同籤署”或“記錄”之意,如“佥押”(簽名畫押);
    • “簿”指冊籍、登記本。兩者結合,特指官方文書的登記存檔工具。
  2. 曆史用例:

    • 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莅任·謹僉押》提到:“有牌票不登僉簿者,此即欲騙硃偷印,私行吓詐者也。”說明佥簿在防止公文僞造和濫用中的作用。
  3. 其他争議解釋: 有少數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成語,表示“同時擔任多個職務”,但此用法未見廣泛文獻支持,可能與詞義演變或誤用有關。

“佥簿”主要指向古代官府的公文登記制度,屬于行政文書管理的一部分。如需具體曆史案例或文獻考證,可參考《福惠全書》等清代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佥簿》的意思

《佥簿》是一個漢字詞語,多用于文言文或古代文獻中,意為“衆多的賬簿”或“衆多的文書”。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繁瑣、繁重或繁雜的工作或事務.

拆分部首和筆畫

《佥簿》的拆分部首是“亻”和“⺍”,分别代表“人”和“竹”。它的總筆畫數為15筆,其中“亻”部的筆畫數為2筆,“⺍”部的筆畫數為13筆。

來源

《佥簿》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起源于中國古代文獻《尚書·周書·秋官》。在這本古代文獻中,記載了君主命官員處理國家文書和賬簿的情景。

繁體

《佥簿》的繁體字為「僉簿」。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包括《佥簿》這個詞。古時候,《佥簿》的寫法是「僉簿」或「佥部」。

例句

1. 他每天都要處理衆多的佥簿,太忙碌了。
2. 這個項目涉及到的文件太多了,簡直像是一本佥簿。

組詞

在現代漢語中,可以用《佥簿》這個詞來組成一些新詞,例如:
- 佥簿工作:指繁瑣雜務的辦理工作。
- 佥簿人:指從事繁重文書工作的人。

近義詞和反義詞

《佥簿》的近義詞是“繁冗”,指繁重而瑣碎的事務。
《佥簿》的反義詞可以是“簡單”,指簡潔而清晰的事務或工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