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酋的意思、蠻酋的詳細解釋
蠻酋的解釋
蠻人的首領。《宋史·仁宗紀三》:“ 桂陽 蠻降,授蠻酋三人奉職。” 明 唐順之 《讀<春秋>》:“夫 楚莊 者,又蠻酋之雄耳。”
詞語分解
- 蠻的解釋 蠻 (蠻) á 粗野,兇惡,不通情理:野蠻。蠻橫(坣 )。蠻不講理。 愣,強悍:一味蠻幹。 中國古代稱南方各族:蠻荒。 方言,相當于“很”:蠻好。 筆畫數:; 部首:蟲; 筆順編號:
- 酋的解釋 酋 ú 長官:酋長。 (盜匪、侵略者的)首領:匪酋。敵酋。 酒熟。 古代對造酒的 * 的稱謂。 筆畫數:; 部首:酉;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蠻酋”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兩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蠻酋(拼音:mán qiú)在古籍中主要指“蠻人的首領”,屬于曆史性稱謂。該詞常見于宋代至明代的文獻,多用于描述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部落的首領或統治者。例如:
- 《宋史·仁宗紀三》記載:“桂陽蠻降,授蠻酋三人奉職。”
- 明代唐順之《讀<春秋>》提到:“夫楚莊者,又蠻酋之雄耳。”
二、延伸含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補充了引申義,形容“行為粗野、無禮的人”。這種用法更偏向文學化表達,強調對粗魯舉止的批評。
三、曆史背景與特征
根據北宋西南地區羁縻州制度研究:
- 身份特征:蠻酋多為土著民族首領,擁有軍事、政治和文化權威,常被納入中央王朝的羁縻體系,授予官職以管理地方。
- 權力與挑戰:他們具有雙重角色——既是地方穩定的維護者,也可能因資源争奪(如鹽、銅)與中央政權産生沖突。
- 世襲制度:北宋通常允許蠻酋職位世襲,但會幹預繼承糾紛以鞏固控制,如乾德三年彭允林去世後由其子繼任溪州刺史。
四、使用場景
- 古籍語境:多用于曆史文獻,指代少數民族領袖。
- 現代用法:少數情況下借喻粗魯之人,但需注意語境。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蠻酋
蠻酋(mán qiú)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蠻”和“酋”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蠻”字的部首是蟲,總計17個筆畫;“酋”字的部首是酉,總計10個筆畫。
來源
“蠻酋”一詞最早出現在《晉書·郭太後傳》中,意為蠻夷的首領。
繁體
繁體字“蠻酋”很常見,是台灣、香港地區常用的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有許多變體,比如:“蠻酋”、“瞞酋”、“螨酋”等。
例句
他是我們部落裡的蠻酋,領導我們打敗了敵人。
組詞
蠻橫、酋長、蠻族、酋派、蠻夷
近義詞
蠻夷、蠻橫、蠻荒、蠻悍、蠻勇
反義詞
文明、文雅、和諧、溫和、禮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