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凡愚的意思、凡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凡愚的解釋

(1).平庸愚味。 三國 魏 曹操 《讓縣自明本志令》:“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内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南史·張缵傳》:“時 纘 從兄 謐 聿 并不學問,性又凡愚。”《百喻經·婦女患眼痛喻》:“凡愚之人,亦復如是。”

(2).指平庸愚昧的人。 唐 慧能 《壇經·疑問品》:“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浄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凡愚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凡”與“愚”兩個語素構成,主要用于形容人或思想狀态的平凡、普通且缺乏智慧。以下是其詳細釋義:

  1. 字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 凡:本義指平常、普通、塵世,引申為平庸、不出衆。《說文解字》釋為“最括也”,段玉裁注:“皆聚括之謂,舉其凡,則若網在綱。”
    • 愚:本義指愚笨、蒙昧、不明事理。《說文解字》釋為“戆也”,指心智未開或遲鈍。
    • 凡愚:結合二者,指平凡而愚昧,形容人或其見識、行為處于世俗、平庸且缺乏高明智慧的狀态。常帶有貶義或自謙色彩。
  2. 詞性及用法:

    • 形容詞:直接描述人或事物(如思想、行為)的性質。
      • 例:此乃凡愚之見,不足為據。(指見解平庸淺陋)
      • 例:吾本凡愚,豈敢妄議大道?(自謙之詞)
    • 名詞:指代具有這種特質的人(較少單獨使用,常與其他詞組合)。
      • 例:聖賢教化,旨在啟迪凡愚。(指普通愚昧的民衆)
  3. 語境與引申:

    • 常與“聖賢”、“智慧”、“高明”等詞相對,強調與超凡脫俗、深謀遠慮的差距。
    • 在宗教(如佛教、道教)或哲學語境中,常指未覺悟、沉迷于世俗欲望和淺見的人。
    • 用于自謙時,表示說話者對自己能力或見解的謙虛态度。
  4. 權威參考: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對“凡愚”的釋義為:“平庸愚昧”。該書是漢語詞彙研究的權威工具書之一。
    • 王力《古代漢語》在詞彙解析中強調,“凡”常表“塵世、普通”,“愚”表“蒙昧”,組合後強化了“世俗平庸且不明智”的語義。
    • 《辭源》(修訂本)在收錄古語詞時,也明确标注“凡愚”為“平庸愚昧”之義,并引古籍例證。

“凡愚”一詞精準地刻畫了人性中平凡與蒙昧相交織的狀态,既可用于客觀描述,也可用于主觀自謙,是漢語中表達“平庸缺乏智慧”這一概念的凝練詞彙。其語義根植于“凡”的世俗性和“愚”的蒙昧性,在傳統文化和典籍中具有穩定的使用基礎。

網絡擴展解釋

“凡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平庸愚昧:指資質平凡、缺乏智慧或見識淺薄的狀态。例如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自謙:“恐為海内人之所見凡愚”,即表達對自己可能被視為平庸的擔憂。
  2. 指代平庸之人:泛指所有愚昧無知的群體,如《百喻經》提到“凡愚之人”比喻目光短淺者。

二、出處與演變

三、用法與場景

四、例句參考

  1. 曹操:“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恐為凡愚所笑。”
  2. 《南史·張缵傳》:“時纘從兄謐聿并不學問,性又凡愚。”

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完整釋義,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綜合)。

别人正在浏覽...

邊籌不避湯火豺狼當道長寐慈念麤衣淡飯旦兒頂巅東牀客鬥鹌鹑楓墀豐顔分龍兵概略鞲蔽貴行過梁好事之徒嘿會畫一法回拜江雲渭樹戟節涳蒙枯筆略物邏袖門符米尺滅卻明盛迷蹤失路磨淬農田毆辱跑片劈刺清淮輕齎綱蹊閑如意沙拉上清少東人奢麗生熟神仙手時度倏忽水土不服淑身束載死路天機雲錦田矢五凫無過蠱下唇小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