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入的意思、十二入的詳細解釋
十二入的解釋
十二處。《壇經·付囑品》:“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内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
詞語分解
- 十的解釋 十 í 數名,九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拾”代)。 表示多、久:十室九空。 表示達到頂點:十足。十成。 筆畫數:; 部首:十;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十二入(亦稱“十二處”)是佛教哲學中的重要概念,指構成人類感官認知與外界交互的十二個基本範疇。根據佛教教義,它是對生命現象進行分析、理解世間“苦”生起原因的關鍵分類之一。以下從漢語詞典及佛學釋義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定義
“十二入”指六種感覺器官(六根)與六種對應的感知對象(六塵)的總和:
- 六根(内六入):眼、耳、鼻、舌、身、意。指主體的感知能力或認識機能。
- 六塵(外六入):色、聲、香、味、觸、法。指客體中被感知的對象或現象。
“入”意為“進入之處”或“産生作用之處”,強調根與塵接觸時,識(心識)得以生起,從而形成完整的認知活動(根、塵、識三者和合)。《佛學大辭典》将其定義為:“六根為内之六入,六塵為外之六入,總稱十二入,謂根塵互相涉入而生識也。”
二、具體分類與釋義
- 眼入(眼根):視覺器官,對應色入(色塵)——可見的形質與顔色。
- 耳入(耳根):聽覺器官,對應聲入(聲塵)——聲音。
- 鼻入(鼻根):嗅覺器官,對應香入(香塵)——氣味(香臭等)。
- 舌入(舌根):味覺器官,對應味入(味塵)——味道(酸甜苦辣等)。
- 身入(身根):觸覺器官(身體),對應觸入(觸塵)——冷熱、滑澀、軟硬等觸感。
- 意入(意根):思維器官(心),對應法入(法塵)——思想、概念、記憶等心理對象或抽象事物。
此分類體系源于原始佛教經典《阿毗達摩》,旨在窮盡一切認知經驗的範圍。《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明确指出:“此十二法,能生長心、心所,故名為入,亦名為處。處者,生長門之義也。”
三、在佛教教義中的核心意義
十二入是佛教分析“苦”之根源(集谛)的重要框架:
- 認知基礎:一切主觀認識(心、心所)皆依根塵接觸而生(“識緣名色”)。
- 執着對象:衆生因根塵接觸産生感受(受),進而生起貪愛(愛)與執着(取),導緻輪回之苦。
- 修行對境:修行者需觀察十二入的無常、苦、空本質,破除對感官與境界的實有執著,達到解脫。如《雜阿含經》雲:“當觀諸所有色…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觀察。”
權威參考資料
-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十二入”詞條:http://www.fodian.net/zxcd/
-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電子版 “十二處”釋義:https://fodian.goodweb.cn/
- 《阿毗達磨俱舍論》(世親著,玄奘譯) 卷第一·分别界品:闡釋十二處的構成與作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T29, No. 1558)。
- 《雜阿含經》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相關經文對十二入的觀察(CBETA T02, No. 99)。
網絡擴展解釋
“十二入”是佛教術語,指“十二處”,即六根(内六入)與六塵(外六入)的總稱,用于解釋感官與外界接觸的機制。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十二入又稱“十二處”,是佛教對認知過程的分類,包含:
- 内六根(感官):
- 外六塵(外境):
- 色入(視覺對象)、聲入(聽覺對象)、香入(嗅覺對象)、味入(味覺對象)、觸入(觸覺對象)、法入(思維對象)。
二、佛教哲學内涵
- 認知過程:六根與六塵相互作用,形成“識”(感知),構成十八界的認知體系。
- 破除執念:佛教通過細分感官與對象,引導修行者看透“色心二法”的虛妄,減少對物質與精神的執着。
三、經典出處
源自《壇經·付囑品》:“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内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
四、其他語境中的引申
少數資料提到“十二入”作為成語,表示“十二人或物進入某狀态”(如候選者進入決賽),但此用法非佛教原義,可能為現代引申。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佛教術語體系(如五陰、十八界),可參考《壇經》或佛教哲學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邦基邊跋筆蘆碧落界參堂長虹朝光饬歸持律辭違代位叨餂的着二踢角梵策放語複比狗蚤乖誤果将過世杭翰紙畫絕黃李昏猜江渚賤身金壺鸠車竹馬齎挽駿珍阃閨鸾旗馕糟女甥匹夫匹婦破磔乾老子清典青廬罄心氣派認錯色藝無雙士旅詩評樹巅熟耕說豫私請探測塗轍望鄉堆惋傷五茸閑冰期仙譜小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