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俗的意思、砭俗的詳細解釋
砭俗的解釋
救治庸俗。 馬其昶 《<桐城古文集>略序》:“刊僞砭俗,啟示徑途。” 趙光榮 《裡湖紀遊》詩之十四:“ 仲若 本山人,聽鸝欲砭俗。”
詞語分解
- 砭的解釋 砭 ā 中國古代用以治病的石針:砭石。砭針。 用石針紮皮肉治病,引申為刺或規勸:砭灸。針砭(喻指出人的過錯,勸人改正)。 筆畫數:; 部首:石; 筆順編號:
- 俗的解釋 俗 ú 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俗尚。風俗。習俗。約定俗成(指某種事物是由群衆通過長期實踐而認定形成)。 大衆化的,最通行的,習見的:俗名。俗語。俗曲。雅俗共賞。 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厭的:
網絡擴展解釋
“砭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解釋
“砭俗”讀作biān sú,字面意為“救治庸俗”,指通過批評或糾正的方式改變陳舊、低俗的社會風氣,以提升道德水平。例如:“刊僞砭俗,啟示徑途”(馬其昶《桐城古文集略序》)。
字義拆解
- 砭(biān):
- 原指古代治病的石針(《說文解字》載:“以石刺病也”),後引申為“刺痛”或“救治”。例如“寒風砭骨”形容刺骨之寒。
- 俗(sú):
- 指庸俗、陳舊的習俗或風氣,如“移風易俗”中的“俗”。
使用場景
- 文學批評:用于形容通過文字或行動矯正不良風氣,如趙光榮詩句“聽鸝欲砭俗”。
- 社會改良:強調對庸俗文化的批判與革新,如“糾正低俗審美”等語境。
文獻引用
該詞在古籍中多用于文論或詩歌,體現對文化風氣的反思。例如:
“仲若本山人,聽鸝欲砭俗。”(趙光榮《裡湖紀遊》)
擴展含義
“砭俗”不僅是對表面風俗的糾正,更包含深層的道德教化意義,類似于“針砭時弊”,但更聚焦于“庸俗”這一特定問題。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用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砭俗(biān sú)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是石(shí)和口(kǒu),共有12個筆畫。這個詞的含義是批評、指責世俗不良風氣和行為。
砭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最早的使用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的文獻中。在古代,人們可能通過文字和言辭來砭俗。這個詞也有繁體字形式,為「砭俗」。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砭俗的寫法略有變化。在古代,「砭」的寫法可能是「石」字的旁邊加上「弁」字,而「俗」的寫法可能是「人」字的旁邊加上「谷」字。
以下是一些關于砭俗的例句:
1. 他以尖銳的言辭砭俗世風,引發了公衆對社會問題的關注。
2. 這部作品通過揭示社會現象來砭俗。
3. 他用幽默的方式砭俗,讓人們感到不僅有批評,也有反思。
與砭俗相關的組詞有:
1. 砭石(biān shí):意為用石頭切割或雕刻。
2. 砭言(biān yán):指銳利的言辭或批評。
砭俗的近義詞可能有:
1. 批判(pī pàn):表示對不良行為或風氣進行批評。
2. 責備(zé bèi):意為指責或斥責。
砭俗的反義詞可能是:
1. 贊美(zàn měi):表示對美好事物的稱贊或贊美。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您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