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鼈殼扇的意思、鼈殼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鼈殼扇的解釋

亦作“鱉殼扇”。形如鼈殼的扇子。一般用鵝毛編制。為道士隨身用具。《水浒傳》第十五回:“﹝ 公孫勝 ﹞白肉腳襯着多耳麻鞋,綿囊手拿着鱉殼扇子。”《水浒傳》第四二回:“且説 公孫勝 依舊做雲遊道士打扮了……手中拿把鱉殼扇,便下山來。”鱉,一本作“ 鼈 ”。《平妖傳》第一回:“﹝道人﹞左手提着荊筐籃,右手拿着鱉殼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鼈殼扇,又稱“鼈甲扇”,是古代中國傳統工藝品中的一種特殊形制扇具。其名稱源于制作材料與形态特征:扇骨采用鼈(鼈)的甲殼制成,扇面則以絲絹或紙裱糊,整體呈現半圓形或蕉葉狀輪廓。這一器物在宋代文獻中已有記載,明清時期成為文人雅士的隨身飾物。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鼈”指代水生爬行動物鼈,“殼”強調其甲殼的材質特性,“扇”則點明器物的功能屬性。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鼈殼扇特指“以鼈甲為扇骨的團扇”,其工藝要求甲殼需經蒸煮、壓平、打磨等多道工序處理,最終形成輕巧透光的扇骨結構。

曆史文獻顯示,鼈殼扇在明代達到制作巅峰。《考槃馀事》記載其“取巨鼈甲,剔取裙邊,煮治令軟,裁為扇形”,說明當時已形成系統的加工技術。這類扇具因材質珍稀、工藝複雜,常被作為貢品或文人互贈的雅物,《天水冰山錄》中便收錄了嚴嵩府邸查獲的“金鉸玳瑁鼈甲扇”名錄。

從文化象征層面,鼈甲材質特有的紋理被賦予“長壽吉祥”寓意,與團扇的“圓滿”形制形成雙重文化符號。民俗學研究指出,江南地區曾流傳端午贈鼈甲扇驅邪的習俗,其半透明質地能在陽光下投射獨特光影,兼具實用與審美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鼈殼扇”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描述
    指形似鼈殼的扇子,通常用鵝毛編制而成,為古代道士隨身攜帶的用具。其名稱來源于扇面的橢圓形輪廓和略微弓起的造型,類似鼈殼形狀()。

  2. 文學記載
    在《水浒傳》《平妖傳》等古典文學作品中,道士角色常手持此類扇子。例如《水浒傳》第十五回提到公孫勝“手拿鼈殼扇”,凸顯其身份特征()。


二、引申含義

  1. 成語比喻
    該詞也被用作成語,比喻“用廉價或無實際價值的事物裝點門面,掩蓋真相”。例如:以龜殼(堅硬但無實用)制成扇子(輕薄裝飾品),暗指虛有其表()。

三、其他關聯信息

“鼈殼扇”既可指實物扇子,亦可作為修辭表達,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水浒傳》等原著或道教文化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安放八個字擺條杯影蛇弓不緊不慢持兵寵祿粗淺耽戀登納斷腸端辭販夫俗子飛熟分豁感帝橄榄子甘棠之愛隔心刮瘦歸世悍志呼索講鐘繭絲皎月诘早進退出處極卒忾憤老堂台雷墨靈透六榷務龍須菜論工淪胥履坦昧履民船麋腥男孩輕才好施清丈跂望棄養全遂權義榮旺辱恥掃竹試文肆鱗送路宿霭榻橘無跌葉謀歇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