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身衣口食的意思、身衣口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身衣口食的解釋

衣食。 宋 無名氏 《張協狀元》戲文第四三出:“﹝ 張協 ﹞大雪下身無寸縷,投古廟淚珠漣漣,奴家便相憐,與他身衣口食。” 明 高明 《琵琶記·代嘗湯藥》:“你不嫁人呵,身衣口食,怎生區處?”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身衣口食”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shēn yī kǒu shí,字面意思是“身上的衣物和口中的食物”,引申為基本的生活需求,即“衣食”的總稱。

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維持生存的必需品,即衣服和食物。例如宋代戲曲《張協狀元》中描述:“大雪下身無寸縷……奴家便相憐,與他身衣口食”,展現了在困境中提供基本衣食幫助的情景。

  2.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強調基本生存需求的語境中。如明代高明《琵琶記》提到:“身衣口食,怎生區處?”即表達對生計的憂慮。

  3. 近義詞與關聯詞

    • 衣食:直接指代生活所需。
    • 生計:更廣義的生存條件,包括衣食之外的其他需求。

“身衣口食”通過具象化的表達(衣、食)強調人類生存的根本需求,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傳遞對貧困或樸素生活的描述。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出處,可參考古典戲曲文本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身衣口食

《身衣口食》是一個流傳很廣的成語,意指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質財富或生存必需品。它可以被拆分為三個部分:身、衣、口食。其中,“身”表示人的本體,代表個體本身;“衣”則指代衣物,代表着穿戴的物品;“口食”則是指食物,代表着日常的口腹之需。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追溯到中國古代《禹貢》一書中的《東夷列傳》:“爾有身,有人之服衣也;有口食,以自尋食也。”這句話中的“身衣口食”形象地描述了人們在古代生活中最為基本的需求。

在繁體字中,“身衣口食”分别寫作“身衣口食”。這些字在繁體中保留了原本的形态,沒有出現太大的變化。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具體如下:
“身”在古代寫作“㝻”,表示人體的本體;
“衣”在古代寫作“衤”,表示人的穿戴物品;
“口食”中,“口”的古代寫法為“囗”,表示口腹之需,“食”的古代寫法為“飠”,表示食物。

這個成語可以用在許多句子中,例如:
1. 他不追求名利,隻希望能夠過上有身衣口食的生活。
2. 窮困潦倒的他一直在為了保證自己的身衣口食而奮鬥。
3. 在這個物質豐富的社會,大多數人都能夠得到基本的身衣口食。

一些由“身衣口食”組成的詞語有:
1. 身心力行:指一個人不僅在外表上注重穿着,還注重内在的修養。
2. 身世無依:指一個人身世孤苦,缺乏溫暖的家庭支持。
3. 饑寒交迫:指生活極端困苦,缺乏基本的身衣口食。

與“身衣口食”意義相近的詞語有:
1. 溫飽:指有足夠的食物和溫暖的衣物,滿足生活上的基本需求。
2. 五谷豐登:指農作物豐收,人們有足夠的糧食供應,生活富裕安定。
3. 穿戴整齊:指衣着得體,給人以整潔的感覺。

與“身衣口食”意義相反的詞語有:
1. 饕餮:指人過度追求享受,貪圖美食,忽視身體的健康。
2. 困苦:指缺少基本生活必需品,生活在貧困的困境中。
3. 衣衫褴褛:指衣服破舊,形容一個人貧困潦倒。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