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管理市場物價的官。《逸周書·大聚》:“市有五均,早暮如一,送行逆來,振乏救窮。” 孔晁 注:“均,平也。言早暮一價。”
(2). 西漢 末 王莽 新朝 依托《周禮》古五均說,置五均官。《漢書·食貨志下》:“﹝ 王莽 ﹞乃下詔曰:‘夫《周禮》有賒貸,《樂語》有五均,傳記各有斡焉。今開賒貸,張五均,設諸斡者,所以齊衆庶,抑并兼也。’遂於 長安 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 長安 東西市令及 洛陽 、 邯鄲 、 臨甾 、 宛 、 成都 市長,皆為五均司市師。” 顔師古 注引 臣瓒 曰:“其(《樂語》)文雲:‘天子取諸侯之土以立五均,則市無二賈,四民常均,彊者不得困弱,富者不得要貧,則公家有餘,恩及小民矣。’”
五聲的韻調。《文選·張衡<思玄賦>》“考治亂於律均兮” 唐 李善 注引《樂葉圖徵》:“聖人往承天助,以立五均。均者,亦律調五聲之均也。”均,古“韻”字。
五均是中國古代經濟政策中的重要概念,特指王莽新朝時期推行的國家調控市場的制度,其核心在于通過官方幹預平衡物價、管理市場,以實現社會經濟穩定。以下是詳細釋義:
五均指政府對城市工商業經營和市場物價進行統一管理的制度。該詞源于《周禮》"均市"理念,王莽改制時正式命名并推行。主要内容包括:在長安、洛陽等大都市設立"五均司市師",定期評定商品标準價格(“市平”);對滞銷商品由官府按成本收購;經營貸款(“賒貸”)以抑制高利貸。其本質是通過行政手段幹預市場流通,實現“均貧富”的社會理想。
王莽将“五均”與“賒貸”“鹽鐵專營”“山林管制”“平準”合稱“五均六筦”(《漢書·食貨志》)。具體措施包括:
“五均”思想植根于儒家均平理念(《論語》:“不患寡而患不均”)和法家重農抑商傳統。王莽試圖恢複《周禮》記載的“泉府”制度(掌管市場與借貸),但因其脫離實際、官吏腐敗,最終加劇社會矛盾,成為新朝覆滅誘因之一(《中國曆史大辭典·秦漢史》)。
權威來源參考:
“五均”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時期的文獻和制度來理解:
古代市場管理機構
最早見于《逸周書·大聚》,指管理市場物價的官職,職能包括統一價格、救濟貧困等。例如《逸周書》提到“市有五均,早暮如一”,即物價早晚一緻,體現公平原則。
王莽新朝的經濟政策
西漢末年,王莽依托《周禮》設立五均官,推行“五均六筦”制度,通過官方調控物價、管理市場,抑制豪強壟斷。具體措施包括:
王莽的“五均”政策雖旨在惠民,但因官僚腐敗和富商操控,實際加重了民衆負擔,最終失敗。例如《漢書·食貨志》記載,五均官多由商人擔任,導緻官商勾結、民不聊生。
若需進一步了解,可查看《逸周書》《漢書》等原始文獻,或參考、4中的具體案例分析。
阿土古巴高枝兒扮演薄遽八使倍立方問題閉幕式倉谷長途跋涉長赢超車陳霸先成則為王,敗則為賊從惥大課大羅天鄧禹東坰敦習二遠範物繁絮奮豫佛海福建省婦職鋼管瓜代灌濡鹄蓋恢偉禍辟簡練膠瑟交委矯邪歸正幾筆警勵浸化钜億鐐質緑莊嚴蔓引株連玫瑰樹明德民窮財盡青怸欽慕棄人繞罔容借濏濏聖皇四書文俗意逃乖讬書文江骧首小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