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管理市場物價的官。《逸周書·大聚》:“市有五均,早暮如一,送行逆來,振乏救窮。” 孔晁 注:“均,平也。言早暮一價。”
(2). 西漢 末 王莽 新朝 依托《周禮》古五均說,置五均官。《漢書·食貨志下》:“﹝ 王莽 ﹞乃下詔曰:‘夫《周禮》有賒貸,《樂語》有五均,傳記各有斡焉。今開賒貸,張五均,設諸斡者,所以齊衆庶,抑并兼也。’遂於 長安 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 長安 東西市令及 洛陽 、 邯鄲 、 臨甾 、 宛 、 成都 市長,皆為五均司市師。” 顔師古 注引 臣瓒 曰:“其(《樂語》)文雲:‘天子取諸侯之土以立五均,則市無二賈,四民常均,彊者不得困弱,富者不得要貧,則公家有餘,恩及小民矣。’”
五聲的韻調。《文選·張衡<思玄賦>》“考治亂於律均兮” 唐 李善 注引《樂葉圖徵》:“聖人往承天助,以立五均。均者,亦律調五聲之均也。”均,古“韻”字。
“五均”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時期的文獻和制度來理解:
古代市場管理機構
最早見于《逸周書·大聚》,指管理市場物價的官職,職能包括統一價格、救濟貧困等。例如《逸周書》提到“市有五均,早暮如一”,即物價早晚一緻,體現公平原則。
王莽新朝的經濟政策
西漢末年,王莽依托《周禮》設立五均官,推行“五均六筦”制度,通過官方調控物價、管理市場,抑制豪強壟斷。具體措施包括:
王莽的“五均”政策雖旨在惠民,但因官僚腐敗和富商操控,實際加重了民衆負擔,最終失敗。例如《漢書·食貨志》記載,五均官多由商人擔任,導緻官商勾結、民不聊生。
若需進一步了解,可查看《逸周書》《漢書》等原始文獻,或參考、4中的具體案例分析。
《五均》是一個成語,指五種東西平均分配的意思。其中,“五”表示數量上的多個,而“均”表示平均分配。
《五均》的拆分部首是“土”(tǔ)和“口”(kǒu),分别表示土地和口飯,也就是指土地平分和分糧食。
根據拆分的部首和漢字的結構形狀,可以知道《五均》的筆畫數為10畫。具體的筆畫順序為:
一 - 橫(héng)
一 - 橫(héng)
一 - 橫(héng)
一 - 豎(shù)
一 - 橫(héng)
一 - 橫(héng)
一 - 橫(héng)
一 - 橫(héng)
一 - 豎(shù)
一 - 豎(shù)
《五均》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呂氏春秋》這本古代文獻中。在古代社會,土地和糧食是人們生活的重要資源和需求,因此大家需要公平地分配土地和糧食,以滿足每個人的需要。
《五均》的繁體字是「五均」。
古時候寫《五均》時的字形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
1. 這個國家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實現了對國民收入的《五均》分配。
2. 在這個合作社中,每位成員都享有《五均》的待遇。
無法組詞。
無。
不平均、不均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