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陷入羅網。《漢書·息夫躬傳》:“發忠忘身,自繞罔兮!冤頸折翼,庸得往兮!” 顔師古 注引 張晏 曰:“陷於讒人之網,何用得去也。”
“繞罔”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維度解析:
一、基本詞義 “繞罔”讀作rào wǎng,意為“陷入羅網”,常比喻陷入困境或被人構陷。其中:
二、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息夫躬傳》的記載:
“發忠忘身,自繞罔兮!冤頸折翼,庸得往兮!” 顔師古注釋引張晏之言:“陷於讒人之網,何用得去也。”
三、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形容忠良之士因讒言或陰謀而蒙受冤屈,例如:
四、相關詞彙
“繞罔”承載了古代社會對忠奸鬥争的隱喻,其核心是通過具象的“羅網”表達抽象的困境或構陷現象,常見于史書和文學作品。
繞罔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以下含義、構成、來源、繁體、古時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方面的内容:
繞罔的意思是迷惑、困惑,形容思維混亂或不知如何是好。
繞字的部首是纟(纖維),由9個筆畫組成;罔字的部首是網(網眼),由8個筆畫組成。
繞罔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周易•系辭上》,其中有“複繞過繞,其文克明”之句,意味着通過迴避和迷惑,可以使文辭表達更加明晰。
繞字的繁體形式為「繞」,罔字的繁體形式為「罔」。
在古代寫法中,繞字并沒有固定的形式,字形依據情況而變化。罔字在古代寫法中,采用與現代相差不大的字形,隻是一些細節上有所區别。
他被這個問題繞罔得無法作出決定。
繞道、繞圈子、糾纏不清。
迷惑、困擾、莫名其妙。
明晰、明了、清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