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俗意的意思、俗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俗意的解釋

庸俗的詩意。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法》:“學詩先除五俗:一曰俗體,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韻。” 郭紹虞 校釋引 陶明濬 《詩說雜記》:“俗意者何?善頌善禱,能諛能諧,毫無超逸之志是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俗意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從以下三個層面理解:

一、基礎釋義:世俗的觀念或趣味

指大衆普遍認同的、未經過文化提煉的日常認知或審美取向。

例:

“此畫過于寫實,失之俗意。”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對“俗”的釋義延伸。

二、文化引申:與“雅”相對的美學範疇

在傳統文論中,“俗意”常指缺乏深層意蘊或精神高度的表達方式,區别于文人雅士追求的含蓄、超脫之境。

例:

《禮記·曲禮》雲:“禮從宜,使從俗。” 此處的“俗”暗含對民間慣習的順應,而“俗意”則進一步指向這種順應産生的淺層審美。

來源:《漢語大詞典》“俗”字條文化義項。

三、現代語用:中性化的日常意圖

當代語境下,“俗意”亦可指通俗易懂的表述目的,強調信息傳達的直白性,不含褒貶色彩。

例:

“廣告文案需兼顧雅趣與俗意,方能觸達多元受衆。”

來源:北京大學語料庫現代漢語用例分析。


古籍補充

《文心雕龍·體性》有言:

“習有雅鄭,體式雅俗。”

此處的“俗”即暗含“俗意”中與雅文化對位的特質,印證其曆史淵源。

網絡擴展解釋

“俗意”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領域進行理解:

一、文學批評中的含義(詩歌創作)

指詩歌中缺乏創新、流于平庸的意境或表達方式。這一概念源自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詩法》,他将“俗意”列為學詩需避免的“五俗”之一,認為其特點是過度追求頌揚、奉承或諧谑,缺乏超逸的志趣。例如,陶明濬在《詩說雜記》中進一步闡釋:“善頌善禱,能諛能諧,毫無超逸之志”即為俗意。

二、社會學層面的含義

指社會大衆普遍認可的觀念、行為或價值标準,與傳統文化、習俗密切相關。例如:

  1. 世俗觀念:如将財富、權力視為成功标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2. 民俗象征:如霜降習俗中購買柿子、蘋果寓意“事事平安”,栗子與柿子組合象征“利市”。

三、使用場景對比

領域 特點 示例
文學創作 貶義,批評缺乏藝術性的表達 嚴羽提出的“五俗”理論
社會文化 中性或客觀描述普遍共識 傳統節日習俗、大衆價值觀

四、補充說明

“俗”字本身包含多重含義,如風俗(社會習慣)、大衆化(通行事物)、趣味低(庸俗)等,這些語義共同構成“俗意”的複合内涵。需注意語境判斷其具體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

罯罯暴奪玻璃紙哺食蒼莽傳飱出牧瘁臞到官敦修非我族類蜂巢逢羅凫居雁聚緪索拱鼠詭秀孤邁過幸賀禀活沙見官接腳壻借倩驚倏糾發眷睐開景窺隙斂邊量具憀亮洌清靈肉淩尚柳公權買道鳴漱米線品題奇丑輕憐疼惜青雲鵲扇失倫窣靜桃花夫人恬脆田結同心苣頭足願尪弱文藝複興藝術溫酎五臣吳綿翔華細布嬉宕協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