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庸俗的詩意。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法》:“學詩先除五俗:一曰俗體,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韻。” 郭紹虞 校釋引 陶明濬 《詩說雜記》:“俗意者何?善頌善禱,能諛能諧,毫無超逸之志是也。”
“俗意”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領域進行理解:
指詩歌中缺乏創新、流于平庸的意境或表達方式。這一概念源自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詩法》,他将“俗意”列為學詩需避免的“五俗”之一,認為其特點是過度追求頌揚、奉承或諧谑,缺乏超逸的志趣。例如,陶明濬在《詩說雜記》中進一步闡釋:“善頌善禱,能諛能諧,毫無超逸之志”即為俗意。
指社會大衆普遍認可的觀念、行為或價值标準,與傳統文化、習俗密切相關。例如:
領域 | 特點 | 示例 |
---|---|---|
文學創作 | 貶義,批評缺乏藝術性的表達 | 嚴羽提出的“五俗”理論 |
社會文化 | 中性或客觀描述普遍共識 | 傳統節日習俗、大衆價值觀 |
“俗”字本身包含多重含義,如風俗(社會習慣)、大衆化(通行事物)、趣味低(庸俗)等,這些語義共同構成“俗意”的複合内涵。需注意語境判斷其具體指向。
《俗意》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俗”和“意”。
拆分部首和筆畫:
“俗”字的部首是“人”,筆畫數為9。
“意”字的部首是“心”,筆畫數為13。
來源:
《俗意》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使用。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説文解字》是最早的漢字字典,其中記載着古代字形。根據《説文解字》,字形的确有所變化。然而,“俗意”仍然是以“俗”和“意”兩個字組合而成。
繁體:
在繁體字中,“俗”字和“意”字的寫法沒有太大改變。因此,繁體字的寫法和簡體字相似。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漢字時,“俗”字可能有不同的寫法。然而,現在通用的寫法是“⿻⿰亻谷⿱口⿰人一”。
“意”字在古代寫法中也可能有所不同,但現在使用的标準寫法是“⿱木心”。
例句:
1. 他的行為舉止很俗,沒有教養。
2. 這首詩表達了深邃的意境,寓意深遠。
組詞:
俗話、俗稱、俗套、俗氣。
近義詞:
世俗、庸俗、俗衆。
反義詞:
高尚、精神、雅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