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順帝 時的 周舉 、 杜喬 等八人同日拜使,巡行州郡,謂之“八使”。《後漢書·周舉傳》:“時詔遣八使巡行風俗,皆選素有威名者,乃拜 舉 為侍中,與侍中 杜喬 、守光祿大夫 周栩 、前 青州 刺史 馮羨 、尚書 欒巴 、侍禦史 張綱 、 兖州 刺史 郭遵 、太尉長史 劉班 并守光祿大夫,分行天下……天下號曰‘八俊’。” 唐 劉長卿 《送薛據宰涉縣》詩:“頌德有輿人,薦賢逢八使。” 宋 範仲淹 《祠風師酬提刑趙學士見贻》詩:“八使重古禮,作詩歌祭義。”
八使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詞彙,特指中國東漢時期受朝廷委派、巡視地方的八位高級監察官員。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闡述:
字義解析
“八”為數量詞,指明确的人數;“使”指受命出行的官員,即“使臣”或“特派使者”。合稱“八使”專指東漢順帝時期(公元126—144年)選派的八位刺史,代表中央巡查地方吏治,糾察不法。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典網)
曆史職能
八使的主要職責是“分行州郡,班宣風化,舉實臧否”(《後漢書·周舉傳》),即分赴各州郡考察官員政績、推行教化、檢舉貪腐,是漢代監察制度的重要實踐。
來源:《後漢書·卷六十六》(中華書局點校本)
據《後漢書·張綱傳》記載,漢順帝為整頓吏治,任命周舉、杜喬、周栩、馮羨、栾巴、張綱、郭遵、劉班八人為刺史,分赴各地巡察。其中張綱“埋輪洛陽都亭”的典故尤為著名,象征其不畏權貴、嚴懲貪腐的決心。
來源:《後漢書·卷五十六·張綱傳》
“八使”在後世成為清廉監察官的代稱。唐代詩人李商隱在《行次西郊作一百韻》中寫道:“降及開元中,奸邪撓經綸。晉公忌此事,多錄邊将勳。因令猛毅輩,雜牧升平民。中原遂多故,除授非至尊。或出幸臣輩,或由帝戚恩……中間遂作梗,狼藉用戈鋋。臨門送節制,以錫通天班。破者以族滅,存者尚遷延。禮數異君父,羁縻如羌零。直求輸赤誠,所望大體全。八使推邦彥,中司案國程。”借漢代“八使”暗喻對唐代吏治的批判。
來源:《全唐詩》卷五百三十九
需注意部分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未收錄“八使”,因其屬曆史專名。而《漢語大詞典》《辭源》等工具書均明确标注其東漢官職屬性,釋義需結合史籍互證。
來源:《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參考資料
“八使”是東漢時期的曆史典故,指漢順帝派遣八位官員巡視地方的特殊事件,具體解釋如下:
一、曆史背景與定義 漢順帝在位期間(公元126-144年),為整頓吏治、考察地方民情,曾于陽嘉元年(132年)同時任命八位德高望重的官員為使者,分赴各地巡行州郡,史稱“八使”。這一舉措體現了朝廷對地方治理的重視。
二、核心人物與職責 八使成員包括周舉、杜喬、張綱、栾巴等八人,他們被賦予三項主要職責:
三、文學影響 該典故成為後世文學創作的重要素材,唐代詩人劉長卿、皎然等均在詩作中引用“八使”典故,用以贊頌賢臣。
注:八使成員具體名單在不同文獻中略有出入,但周舉、杜喬、張綱三人為各版本公認的核心成員。如需完整曆史記載,可查閱《後漢書》相關篇章。
鎊虧背井離鄉鼻飼拆號長裾赤甲蹈機嫡派二鴻反常行為風禽撫軍伏望孤壘衡麓皇女桓圭蠖屈鼠伏見聞蛟蛇家信機子掘子軍褲頭郎貓攬結兩端靈姿鱗蛇留行隆準公馬刀曼曼滿願鳴跼民俗密須木盧納亨喬裝改扮清操輕過情極球獵阮生嗟如數塞瓦定理上風神聽神怿氣愉說鐵騎兒梯形同等桐君頭上逶遅尉納污點香辎西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