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均的意思、五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均的解释

(1).古代管理市场物价的官。《逸周书·大聚》:“市有五均,早暮如一,送行逆来,振乏救穷。” 孔晁 注:“均,平也。言早暮一价。”

(2). 西汉 末 王莽 新朝 依托《周礼》古五均说,置五均官。《汉书·食货志下》:“﹝ 王莽 ﹞乃下詔曰:‘夫《周礼》有赊贷,《乐语》有五均,传记各有斡焉。今开赊贷,张五均,设诸斡者,所以齐众庶,抑并兼也。’遂於 长安 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 长安 东西市令及 洛阳 、 邯郸 、 临甾 、 宛 、 成都 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 颜师古 注引 臣瓒 曰:“其(《乐语》)文云:‘天子取诸侯之土以立五均,则市无二贾,四民常均,彊者不得困弱,富者不得要贫,则公家有餘,恩及小民矣。’”

五声的韵调。《文选·张衡<思玄赋>》“考治乱於律均兮” 唐 李善 注引《乐叶图徵》:“圣人往承天助,以立五均。均者,亦律调五声之均也。”均,古“韵”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五均是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中的重要概念,特指王莽新朝时期推行的国家调控市场的制度,其核心在于通过官方干预平衡物价、管理市场,以实现社会经济稳定。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基本释义

五均指政府对城市工商业经营和市场物价进行统一管理的制度。该词源于《周礼》"均市"理念,王莽改制时正式命名并推行。主要内容包括:在长安、洛阳等大都市设立"五均司市师",定期评定商品标准价格(“市平”);对滞销商品由官府按成本收购;经营贷款(“赊贷”)以抑制高利贷。其本质是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市场流通,实现“均贫富”的社会理想。

二、历史制度内涵(王莽新政)

王莽将“五均”与“赊贷”“盐铁专营”“山林管制”“平准”合称“五均六筦”(《汉书·食货志》)。具体措施包括:

  1. 平抑物价:五均官按月制定粮布等必需品价格,高于“市平”时抛售库存,低于时收购维稳。
  2. 控制流通:对酒、盐、铁器等实行专卖,禁止私营。
  3. 金融干预:官府向生产者提供低息贷款(“赊贷”),抑制商人囤积居奇。

三、文化思想渊源

“五均”思想植根于儒家均平理念(《论语》:“不患寡而患不均”)和法家重农抑商传统。王莽试图恢复《周礼》记载的“泉府”制度(掌管市场与借贷),但因其脱离实际、官吏腐败,最终加剧社会矛盾,成为新朝覆灭诱因之一(《中国历史大辞典·秦汉史》)。


权威来源参考: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五均"词条:释为“管理市场物价的官署;亦指其职务”。
  2. 《辞源》(商务印书馆)第三版:详述王莽依托《周礼》推行五均的背景及措施。
  3.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解析“五均六筦”制度的经济结构与历史影响。

网络扩展解释

“五均”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时期的文献和制度来理解:

一、基本释义

  1. 古代市场管理机构
    最早见于《逸周书·大聚》,指管理市场物价的官职,职能包括统一价格、救济贫困等。例如《逸周书》提到“市有五均,早暮如一”,即物价早晚一致,体现公平原则。

  2. 王莽新朝的经济政策
    西汉末年,王莽依托《周礼》设立五均官,推行“五均六筦”制度,通过官方调控物价、管理市场,抑制豪强垄断。具体措施包括:

    • 平抑物价:在长安等大城市设“五均司市师”,定时评定商品标准价格。
    • 赊贷制度:为百姓提供低息贷款以应对丧葬、生产等需求。

二、其他解释

三、历史影响与评价

王莽的“五均”政策虽旨在惠民,但因官僚腐败和富商操控,实际加重了民众负担,最终失败。例如《汉书·食货志》记载,五均官多由商人担任,导致官商勾结、民不聊生。

若需进一步了解,可查看《逸周书》《汉书》等原始文献,或参考、4中的具体案例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备列崩坠拨乱为治唱春调禅流棽棽乘时祠城赐对大后日当案刀笔士鞑夷吊勉断代多次曝光裰领道袍发爵方来蜚遽跗萼负贰高翚格拉挂钩孤恩负义诡拙兼之绝倒距难空首布赉赙量金柳宠花迷流澜癃肿鹿港伦质马牛马四环麊泠命理墨妆凝厉颇奈钱井经商清丈期盼球带让诮认同顋颊赏对赡庙地事缓则圆岁月顽肉违异笑面夜叉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