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管理市场物价的官。《逸周书·大聚》:“市有五均,早暮如一,送行逆来,振乏救穷。” 孔晁 注:“均,平也。言早暮一价。”
(2). 西汉 末 王莽 新朝 依托《周礼》古五均说,置五均官。《汉书·食货志下》:“﹝ 王莽 ﹞乃下詔曰:‘夫《周礼》有赊贷,《乐语》有五均,传记各有斡焉。今开赊贷,张五均,设诸斡者,所以齐众庶,抑并兼也。’遂於 长安 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 长安 东西市令及 洛阳 、 邯郸 、 临甾 、 宛 、 成都 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 颜师古 注引 臣瓒 曰:“其(《乐语》)文云:‘天子取诸侯之土以立五均,则市无二贾,四民常均,彊者不得困弱,富者不得要贫,则公家有餘,恩及小民矣。’”
五声的韵调。《文选·张衡<思玄赋>》“考治乱於律均兮” 唐 李善 注引《乐叶图徵》:“圣人往承天助,以立五均。均者,亦律调五声之均也。”均,古“韵”字。
“五均”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时期的文献和制度来理解:
古代市场管理机构
最早见于《逸周书·大聚》,指管理市场物价的官职,职能包括统一价格、救济贫困等。例如《逸周书》提到“市有五均,早暮如一”,即物价早晚一致,体现公平原则。
王莽新朝的经济政策
西汉末年,王莽依托《周礼》设立五均官,推行“五均六筦”制度,通过官方调控物价、管理市场,抑制豪强垄断。具体措施包括:
王莽的“五均”政策虽旨在惠民,但因官僚腐败和富商操控,实际加重了民众负担,最终失败。例如《汉书·食货志》记载,五均官多由商人担任,导致官商勾结、民不聊生。
若需进一步了解,可查看《逸周书》《汉书》等原始文献,或参考、4中的具体案例分析。
《五均》是一个成语,指五种东西平均分配的意思。其中,“五”表示数量上的多个,而“均”表示平均分配。
《五均》的拆分部首是“土”(tǔ)和“口”(kǒu),分别表示土地和口饭,也就是指土地平分和分粮食。
根据拆分的部首和汉字的结构形状,可以知道《五均》的笔画数为10画。具体的笔画顺序为:
一 - 横(héng)
一 - 横(héng)
一 - 横(héng)
一 - 竖(shù)
一 - 横(héng)
一 - 横(héng)
一 - 横(héng)
一 - 横(héng)
一 - 竖(shù)
一 - 竖(shù)
《五均》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这本古代文献中。在古代社会,土地和粮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资源和需求,因此大家需要公平地分配土地和粮食,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
《五均》的繁体字是「五均」。
古时候写《五均》时的字形可能与现代稍有不同。
1. 这个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实现了对国民收入的《五均》分配。
2. 在这个合作社中,每位成员都享有《五均》的待遇。
无法组词。
无。
不平均、不均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