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戶絲的意思、五戶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戶絲的解釋

元 代的一種賦稅。按規定每五戶出絲一斤。《史記·食貨志三》:“五戶絲,丙申年,分撥 寧海州 一萬戶。”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六章第六節:“政府規定諸王、公主、驸馬得江南分地者,于一萬戶田租中輸鈔百錠,準中原五戶絲數,分賜給諸投下,謂之‘江南戶鈔’。”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戶絲是元代賦稅制度中的特殊稅目,專指政府向特定戶籍征收的絲料實物稅。其名源于征稅單位以五戶為一組進行核算,屬于元代科差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元史·食貨志》記載,該制度始于太宗八年(1236年),規定每兩戶民戶須繳納絲料二十二兩四錢,其中“系官五戶絲”指每五戶需額外繳納二斤絲料。

這一制度的實施與元代特有的戶籍分類直接相關。元代将全國戶籍劃分為元管戶、交參戶、協濟戶等十餘種類型,其中五戶絲主要針對“投下戶”(貴族封地内的屬民)。《經世大典·賦稅》載明,投下戶需将所産絲料按“五戶出絲二斤”的标準,一半繳納官府,一半歸封地領主,形成獨特的雙重征管體系。

從征收方式來看,五戶絲采用定額稅制與比例稅制結合的計算方法。據《通制條格》卷十七記載,具體計算公式為: $$ text{應納絲量} = frac{text{額定戶數}}{5} times 2text{斤} times text{折納率} $$ 這種折算方式既考慮了地區差異,又適應了實物稅與貨币稅并行的財政需求。

該制度在元代中後期逐漸演變,至天曆年間(1328-1330)開始出現折納錢鈔的現象。彭雨新在《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中指出,這種轉變反映了元代商品經濟對傳統實物稅制的沖擊,也為明代"一條鞭法"的稅制改革提供了曆史參照。

網絡擴展解釋

“五戶絲”是元代的一種賦稅制度,屬于科差(按戶征收的稅種)之一,主要實施于江淮以北的漢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與征收方式

2.曆史演變

3.與其他稅制的關系

4.常見誤解澄清

參考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霸習佛泥部例參味出榜椎魯樸鈍打诃鵝掌楸遏阻蜚言韍佩孤魂紙櫃坊珪瓒過不及鼓築黑地昏天胡麻飯魂飄神蕩活把戲交心酒诘折竭智盡力積晦雞毛撣子浄潔精修瘠牛偾豚惏刻連屋埒畝靈保淩虐臨明羅告麥雨滿臉生花眉飛色悅愍悴牡牝匏瓜空懸乾鵲潛使俏勤兒傾城傾國确确麴禁熱擦舌辨聖智濕肉伴幹柴識想水葵松波波狧狧銅煉土坪悟對俠辂西華葛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