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户丝的意思、五户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户丝的解释

元 代的一种赋税。按规定每五户出丝一斤。《史记·食货志三》:“五户丝,丙申年,分拨 寧海州 一万户。”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六章第六节:“政府规定诸王、公主、驸马得江南分地者,于一万户田租中输钞百锭,准中原五户丝数,分赐给诸投下,谓之‘江南户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五户丝是元代赋税制度中的特殊税目,专指政府向特定户籍征收的丝料实物税。其名源于征税单位以五户为一组进行核算,属于元代科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元史·食货志》记载,该制度始于太宗八年(1236年),规定每两户民户须缴纳丝料二十二两四钱,其中“系官五户丝”指每五户需额外缴纳二斤丝料。

这一制度的实施与元代特有的户籍分类直接相关。元代将全国户籍划分为元管户、交参户、协济户等十余种类型,其中五户丝主要针对“投下户”(贵族封地内的属民)。《经世大典·赋税》载明,投下户需将所产丝料按“五户出丝二斤”的标准,一半缴纳官府,一半归封地领主,形成独特的双重征管体系。

从征收方式来看,五户丝采用定额税制与比例税制结合的计算方法。据《通制条格》卷十七记载,具体计算公式为: $$ text{应纳丝量} = frac{text{额定户数}}{5} times 2text{斤} times text{折纳率} $$ 这种折算方式既考虑了地区差异,又适应了实物税与货币税并行的财政需求。

该制度在元代中后期逐渐演变,至天历年间(1328-1330)开始出现折纳钱钞的现象。彭雨新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中指出,这种转变反映了元代商品经济对传统实物税制的冲击,也为明代"一条鞭法"的税制改革提供了历史参照。

网络扩展解释

“五户丝”是元代的一种赋税制度,属于科差(按户征收的税种)之一,主要实施于江淮以北的汉地。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与征收方式

2.历史演变

3.与其他税制的关系

4.常见误解澄清

参考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柏实人抱冰公事八搨将军綳定边远惨惶车蛤道碴貂蝉满座洞庭梵声篙人果布花街柳市画目讲匠浇世杰构静宁救民于水火绝伦颶母抗争寇邓哙等魁荐老窝貍豆詈诟洛阳生僈楛面薄内逆蜺雾漂蚁倾回轻世傲物期中考试人称代词蕤绥三国僧斋善策尚食哨站绶笥兽烟双螺顺道者昌,逆德者亡塾修松花色淘渲推誉旺地痿痿羸羸文约无眩详省亵黩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