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溼肉伴乾柴”。謂挨棒打。 元 鄭廷玉 《金鳳钗》第三折:“替别人溼肉伴乾柴,沒人情官棒好難捱。” 元 武漢臣 《老生兒》第一折:“但得他不駡我做絶戶的 劉員外 ,隻我也情願濕肉伴乾柴。”
“濕肉伴幹柴”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權威來源綜合說明:
字面比喻
成語由“濕肉”和“幹柴”組成,字面指未經處理的生肉與易燃的幹柴搭配,因兩者性質相反而無法協調,比喻事物之間不匹配或搭配不當。
引申為“挨打”
在元曲等古代文學中,該成語常被引申為“挨棒打”或“受拷打”。例如:
該成語需根據具體語境靈活理解,兩種解釋均有文獻支持,但“挨打”義更常見于古籍。
《濕肉伴幹柴》這個詞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兩個相互不搭配的事物或人在一起,無法形成良好的配合或合作關系。類似于濕肉和幹柴這樣的組合,無法點燃火焰。
《濕肉伴幹柴》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濕(氵,5筆)+ 肉(⺼,6筆)+ 伴(⺅,6筆)+ 幹(幹,3筆)+ 柴(木,4筆)。
《濕肉伴幹柴》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間故事。在古代中國農村,人們使用肉和柴來點燃火焰。肉和柴分别代表了濕和幹這兩個狀态。由于肉濕所以難以點燃,而肉與濕的搭配并不能使火燃燒起來。因此,濕肉伴幹柴成為了描述事物相互配合不合適的成語。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是「濕肉伴幹柴」。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濕肉伴幹柴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具體寫法因曆史時期和書法風格而有所差異,例如在古碑、古籍中可以見到不同的字體書寫。一些可能的古時候寫法包括「濕肉伴乾柴」、「濕肉伴幹柴」等。
他們之間就像濕肉伴幹柴一樣,合作的效果并不理想。
組成《濕肉伴幹柴》這個成語的詞語都是單獨存在的,沒有其他組詞形式。
與《濕肉伴幹柴》相近義的詞語有:不搭調、水火不容、風馬牛不相及。
與《濕肉伴幹柴》相反義的詞語有:相得益彰、水火相容、和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