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在官輿前導引的役卒。《後漢書·宦者傳·曹節》:“越騎營五百妻有美色, 破石 從求之,五百不敢違。” 李賢 注引 韋昭 《辯釋名》:“五百,字本為‘伍’。伍,當也;伯,道也。使之導引當道中以驅除也。”
(2).執杖行刑。《後漢書·文苑傳下·祢衡》:“ 衡 言不遜順…… 祖 大怒,令五百将出,欲加箠。” 李賢 注:“五百,猶今之問事也。”《三國志·蜀志·劉琰傳》:“ 胡氏 有美色, 琰 疑其與 後主 有私,呼五百撾 胡 。”《續通典·職官十五》:“五百本為執楚導引之人,各代皆不特置, 唐 以後皆無此職名。”
“五百”是一個具有多重曆史含義的古代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官輿前導引的役卒
指古代官員出行時負責開道、驅除障礙的差役。據《後漢書》記載,其名稱源于“伍伯”,其中“伍”意為“當”,“伯”意為“道”,即引導官員在道路中通行。
軍隊或戶籍管理職官
在軍隊中,“五百”指五人一伍的領導者(類似伍長);在戶籍管理中,則指負責五戶為一伍的管理者。
指古代負責執行杖刑的差役,常見于文獻記載。例如《後漢書·祢衡傳》提到祢衡因言辭不遜被“五百”責打,此處“五百”即刑吏。
該詞在唐代以後逐漸消失,相關職能被其他職位替代。需注意,其讀音在部分文獻中标注為“wǔ bó”(如《國語辭典》),但現代多讀作“wǔ bǎi”。
《五百》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數字500。
《五百》的部首是“口”,總共有8個筆畫。
《五百》這個詞的來源不是很确切。可能是由五(wǔ)和百(bǎi)兩個數字組成的合成詞,代表了一個較大的數目。
繁體字“五百”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一些變化。相對于現代字體,古時候漢字《五百》的書寫方式可能略有差異。
1. 這家商店給我打了五百元的折扣。
2. 他說他有五百個朋友,但我覺得他誇大了。
五百元、五百塊、五百米、五百個、五百張
五百可以近似表示“五百個”或“五百張”,在特定語境下可以互相替換使用。
反義詞為“零”或“無”,表示沒有數量或沒有東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