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聽而不聞的意思、聽而不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聽而不聞的解釋

[hear but pay no attention;turn a deaf ear to;listen but not hear] 看上去在聽,實際上沒聽見。形容心不在焉,神不專注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大學》

詳細解釋

(1).《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後以“聽而不聞”謂聽了與沒聽見一樣,形容不重視或漠不關心。《鏡花緣》第九十回:“這個大家都知,就隻 再芳姐姐 一心隻想學課,隻怕是聽而不聞。” 茅盾 《子夜》十一:“他的希望,他的未盡磨滅的羞恥心,還有他的患得患失的根性,都在這一刹那間爆發; 劉玉英 下面的話,他簡直是聽而不聞。”

(2).謂聽力有限,不聞聲響。《管子·君臣上》:“雖有明君,百步之外,聽而不聞。” 尹知章 注:“耳聽有所極。”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聽而不聞”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拼音及結構

二、釋義

三、出處及典故

  1. 《老子》第十四章
    原文提到“聽之不聞名曰希”,指聲音微弱到幾乎聽不見,引申為對事物的感知模糊。
  2. 《禮記·大學》
    更經典的出處為:“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強調心神不集中時的感官失效。

四、用法與例句

五、近義詞與反義詞

如需更多例句或擴展知識,可參考《漢語成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聽而不聞

聽而不聞是一個成語,表示聽到了聲音但沒有領會到其中的意義或不加理會。

拆分部首和筆畫

聽而不聞的拆分是:吅(口)+耳(耳朵)+不(否定)+聞(聞聽)。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來源

聽而不聞最早出現在《竹書紀年》中,意指某人耳朵聽到了聲音,卻沒有去了解或者是明知故裝不聽。後來成為一個常用的成語,用來形容某些人不願意去關注或聽取意見或警示。

繁體

繁體字“聽而不聞”。

古時候漢字寫法

聽而不聞作為成語,“聽”字在古代寫法中是“聽”,而“聞”字在古代寫法中是“聞”,整個成語在古代寫法中會稍有不同,比如“而”字可能會是“而又”或者“而貝”等。

例句

他隻是聽而不聞,對于别人的忠告充耳不聞。

組詞

聆聽、聆聞、聽聞

近義詞

聽而忽視、充耳不聞、聽而不答

反義詞

聆聽、細聽、傾聽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