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送軍糧。《孫子·作戰》:“帶甲十萬,千裡饋糧。”《後漢書·王符傳》:“或轉請鄰裡,饋糧應對。”《三國演義》第九九回:“千裡饋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
餽糧:1.運送糧食。餽,通“ 饋 ”。《史記·平準書》:“中國繕道餽糧,遠者三千,近者千餘裡,皆仰給大農。”《漢書·韓信傳》:“臣聞千裡餽糧,士有飢色。”
(2).糧響。 唐 呂溫 《諸葛武侯廟記》:“或曰餽糧不繼,則築室反耕有成算矣。”
“饋糧”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運送糧食(尤指軍糧)
“饋”通“饋”,指運輸、供給。例如《孫子·作戰》提到“千裡饋糧”,指遠距離運送軍糧以保證軍隊供給。
例: 《史記·平準書》記載“中國繕道饋糧,遠者三千,近者千餘裡”,描述長途運輸糧草的困難。
糧饷
指軍隊所需的糧食和物資。如唐代呂溫《諸葛武侯廟記》提到“饋糧不繼”會導緻軍事行動受阻。
經典引用
相關成語
“千裡饋糧,士有饑色”(形容長距離運輸糧草導緻士兵困苦),出自《漢書·韓信傳》。
“饋糧”在古代多用于軍事語境,既指糧草運輸的過程,也指糧草本身。其核心是強調後勤保障對戰争的重要性。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孫子兵法》或《史記》相關篇章。
《饋糧》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意思是向人或動物提供食物,供養和滿足其生活所需。
拆分部首和筆畫:
《饋》這個字的部首是「饣」,它是「食物」的意思。它總共有9個筆畫。
《糧》這個字的部首是「米」,它代表「稻谷」。它總共有10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饋糧》這個詞組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常常用于形容國家或個人向需要幫助的他人提供食物和物資。
在繁體字中,「饋」字保留了簡化字形式,而「糧」則保留了更傳統的字形。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饋糧」的寫法略有不同。古時候「饋」的形狀并不完全一樣,最早的寫法是「飠彑」,後來發展為「饋」(饣+貴)。而「糧」的古文形式是「糧」。
例句:
1. 他們募集了大量的饋糧,向災區居民提供幫助。
2. 過去的農村,常常需要依靠市區的輸送來獲得饋糧。
組詞:
饋贈、饋送、饋賦、糧食、糧田、糧油、糧倉等。
近義詞:
供養、供應、養活、滋養。
反義詞:
饑餓、缺乏、匮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