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無動于中的意思、無動于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無動于中的解釋

指意念專一,不因外界影響而動心。後亦指内心毫無觸動,對事情毫不在意。《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宋 朱熹 集注:“其視不義之富貴,如浮雲之無有,漠然無所動於其中也。” 清 方苞 《修複雙峰書院記》:“嘗歎 五季 縉紳之士,視亡國易君,若鄰之喪其雞犬,漠然無動於中。” 魯迅 《而已集·扣絲雜感》:“我逆料《語絲》必将有幾句感慨,但我實在是無動于中。”亦作“ 無動於衷 ”。 老舍 《不成問題的問題》:“神聖的抗戰,死了那麼多的人,流了那麼多的血,他都無動于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無動于中”是漢語中的四字成語,指内心毫無觸動,形容對應當關心的事物或外界變化持漠然态度。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無動”與“于中”兩部分:“無動”表示缺乏行動或反應,“于中”強調這種狀态源于内心。該詞常見于書面表達,與“無動于衷”為同源異形詞,二者在《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中被列為可互換使用的規範詞形。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這一成語可追溯至古代漢語對心理狀态的描述。例如清代學者袁枚在《隨園詩話》中曾用“無動于中”批判詩作缺乏情感共鳴,印證了該詞在傳統語境中的應用場景(來源:漢典網)。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批評态度冷漠或情感缺失的行為,如“面對社會不公,他始終無動于中”。

語言學研究表明,“無動于中”屬于主謂結構成語,其語法功能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或定語。與近義詞“麻木不仁”相比,前者側重主觀态度的選擇,後者更強調客觀感知的喪失(來源:教育部《現代漢語常用詞表》)。在實際使用中需注意語境適配性,避免與“不為所動”(含褒義)等近義表達混淆。

網絡擴展解釋

“無動于中”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wú dòng yú zhōng(注音:ㄨˊ ㄉㄨㄥˋ ㄩˊ ㄓㄨㄥ),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指内心毫無觸動,對應該關心或注意的事情表現出冷漠、不關心的态度。例如面對他人的困境或重要事件時,完全不為之所動。


2.結構與用法


3.出處與演變


4.例句參考


5.注意

“無動于中”與“無動于衷”為異形詞,現代漢語中多用後者。兩者含義相同,但“無動于衷”更符合當代書寫習慣。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現代漢語詞典》相關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暧廼百羞不得了策驽砺鈍昌雄忏禮垂頭铩羽當捐德言電冰櫃釣語饤座梨鬥紛都句防盜紡織工業奉戴覂軌風調鈎赜貴質合唱黃梢檢得基本粒子機舂揭揭兢魂筋肉疾隙铐鐐可持續發展寬爽兩得其所落晖率略梅園悶罐車蹑球偏廂霹靂楔破腹七穆騷興靸霅閃爍輸輸四載嘶戰竦動貪財慕勢檀施推用枉尺婉儀溫戶無字碑下端消遣細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