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姑棄子的意思、魯姑棄子的詳細解釋
魯姑棄子的解釋
漢 劉向 《列女傳·魯義姑姊》:“ 齊君 攻 魯 , 義姑 有節,見軍走山,棄子抱姪。”後以“魯姑棄子”稱頌 魯義姑 犧牲親生兒子而保全侄兒的義舉。 唐 李白 《溧陽濑水貞義女碑銘》:“ 魯姑 棄子,以卻三軍之衆;漂母進飯,沒受千金之恩。”
詞語分解
- 魯的解釋 魯 (魯) ǔ 愚拙,蠢笨:愚魯。粗魯。魯莽。 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山東省西南部。 中國山東省的别稱。 姓。 筆畫數:; 部首:魚; 筆順編號:
- 棄子的解釋 被父母遺棄的嬰幼兒。 清 唐甄 《潛書·恤孤》:“ 蘇州 有育嬰之堂,以收棄子。凡窮民之不得有其子者,則送之堂中。”
專業解析
"魯姑棄子"并非現代漢語常用詞彙,而是源自中國古代典故"魯義姑棄子"(或稱"魯義姑姊"),其核心含義并非字面意義上的"抛棄孩子",而是指在極端危急關頭犧牲次要的以保全更重要的,常用來比喻深明大義、顧全大局的抉擇。
詳細解釋(基于典籍與詞典):
-
典故來源與字面本義:
- 該典故最早見于漢代劉向所著《列女傳·卷五·節義傳·魯義姑姊》。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魯國。齊國攻打魯國,一位魯國婦人(被稱為"魯義姑姊")在逃難時,抱着年幼的兒子,手牽着年長的侄子。當齊軍逼近時,她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丢下自己的兒子,抱起侄子繼續逃跑。被齊軍将領追上質問時,她解釋說:丢棄自己的孩子是私情,保護哥哥的孩子(侄子)是公義。她不能因為私愛而廢棄公義。齊将感佩其深明大義,停止進攻魯國,魯國國君也賜予她"義姑"的稱號。
- 因此,"魯姑棄子"中的"棄子"并非殘忍抛棄,而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為保全代表"公義"的侄子(常象征國家、大局或更重要的責任)而忍痛犧牲代表"私愛"的親生兒子(常象征個人利益或次要事物)。
-
引申義與比喻義(詞典角度):
- 在漢語文化語境中,"魯姑棄子"已演變成一個成語或典故性短語,其核心含義是:
- 顧全大局,深明大義: 指在關鍵時刻,能夠超越個人私情或小利,以國家、集體或更重要的道義、責任為重,做出艱難但正确的選擇。
- 舍小取大,犧牲局部保全整體: 比喻為了維護更根本、更重要的利益或原則,不得不放棄或犧牲相對次要的部分。
- 體現崇高的道德抉擇: 強調一種在公私、義利沖突時,選擇公義和責任的崇高精神。
- 現代使用中,它常用來贊揚或描述那些為了集體利益、國家大義、重要原則而甘願犧牲個人利益甚至親情的壯舉或精神。
-
現代用法與理解:
- 理解"魯姑棄子"的關鍵在于把握其象征意義和道德内涵,而非字面動作。它歌頌的是一種自我犧牲精神和以大局為重的智慧。
- 使用時需注意語境,它通常用于莊重、正式的場合,描述重大的、涉及原則性的抉擇。
引用參考來源:
- 典故原始出處:
- 詞典釋義與引申義參考:
- 《漢語大詞典》:作為大型權威語文辭書,其對"魯義姑"或相關典故的解釋是理解其引申義的重要依據。
- 《辭源》、《辭海》:這些大型工具書對曆史典故的釋義具有權威性,會解釋"魯義姑"或"棄子存侄"的典故及其引申含義。
- 來源鍊接(線上詞典): 漢典 - 魯義姑:https://www.zdic.net/hans/魯義姑 (提供基本釋義和典故簡述)
網絡擴展解釋
“魯姑棄子”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核心含義與道德抉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成語出自漢代劉向《列女傳·魯義姑姊》,故事背景為齊國攻打魯國時,魯國婦女義姑(魯義姑)為保全兄長之子,忍痛舍棄自己的親生兒子。後世以“魯姑棄子”稱頌她舍己為侄的義舉。
典故背景
- 事件經過:齊國軍隊逼近,魯義姑帶着兒子和侄子逃亡。面對追兵,她選擇懷抱侄子,将兒子留在路邊。齊軍将領得知原委後,感佩其大義,停止進攻魯國。
- 道德意義:這一行為體現了古代儒家倫理中“義高于私”的觀念,即在家族責任與血緣親情之間,優先維護家族整體利益。
文學引用
唐代李白在《溧陽濑水貞義女碑銘》中寫道:“魯姑棄子,以卻三軍之衆”,将她的選擇與“漂母進飯”等典故并列,強調其深遠的社會影響。
注意争議
部分現代解釋(如)誤将其解讀為“親情淡薄”,此說法與原始典故相反,可能是對字面意義的曲解。需以權威曆史文獻和主流釋義為準。
使用場景
多用于褒揚舍己為人、深明大義的行為,或讨論傳統倫理價值觀。例如:“危難時刻,她如魯姑棄子般守護了更多人的安全。”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列女傳》原文或相關曆史評注。
别人正在浏覽...
百事可樂絆馬索保和殿殘秋成日價傳領純備春枯辭诰道韻冬事放伐繁科繁緑紛紛擾擾鳳褥腹圍更仆公請禾莠嘩駭讙嘩降年鏡睇九停機政隽英開台鑼鼓課夫儈佞令箴龍蟄蠖屈曼長明着蟠桃宴疈辜平惠契臂勤工儉學沁漉瓊鸾醛基區明讓權榮啟入井生料省卻侍夜鼠耳巾搠包兒松籠縮囊天度題湊荼首文翮纖悉無遺銷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