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uneral] 把死者遺體送到埋葬或火化的地點
一種類乎送葬的悲傷之情油然而生
(1).送靈柩下葬。《左傳·襄公二年》:“ 齊侯 使諸 姜 宗婦來送葬。”《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劇孟 雖博徒,然母死,客送葬車千餘乘,此亦有過人者。” 唐 劉言史 《北原情》詩之二:“近來送葬人,亦去聞歸聲。” 魏巍 《東方》第六部第九章:“父親披麻戴孝為死鷹送葬,自己跪在台階下,向這個戴着瓜皮帽的小子叩頭。”
(2).葬送,斷送。 郭沫若 《羽書集·武裝民衆之必要》:“大家都抱着一個‘各人打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那樣豈不是甘願要把國家整個送葬麼?”
“送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含義的動詞,其核心含義為将死者遺體送至埋葬或火化地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該詞最早見于古代典籍:
“送葬”是貫穿古今的喪葬禮儀核心環節,既承載對逝者的哀思,也反映社會文化與倫理觀念。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習俗,可參考《禮記》等古籍或地方民俗研究。
送葬是指将死者遺體和靈魂送至墓地進行葬禮和安葬的儀式。它體現了喪葬文化中對死者的尊重和對生命的敬重。
《送葬》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貝”和“艸”,其中“貝”是貝殼的意思,表示與金錢有關;“艸”是草的意思,表示與植物有關。筆畫是12畫。
《送葬》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直觀,它是由“送”和“葬”兩個字組成。這兩個字都是古代漢語詞彙,可以追溯到古代喪葬禮儀的時代。
在繁體字中,“送葬”這個詞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送葬」。
古時候漢字寫法的《送葬》可以是「送㡭」,其中的「㡭」是一個表示幽靈或靈魂的象形字。
1. 今天我們要去送葬,為逝去的親人送上最後一程。
2.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認為送葬是一種對逝者的尊重和哀悼。
送喪、葬禮、吊唁、挽聯、靈車
出殡、掃墓、祭奠、喪事、吊唁
祝賀、歡迎、慶祝、生日、喜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