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錦制的绶帶。《宋史·輿服志四》:“其冕無額花者,玄衣纁裳,悉畫,小白綾中單,師子錦綬,二銀環。” 宋 秦觀 《和王通叟琵琶》:“風流雲散令人瘦,忍看麴塵昏錦綬。” 元 迺賢 《投贈趙祭酒二十韻》:“錦綬還鄉乘駟馬,繡衣行部去襜帷。”
“錦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釋:
錦绶(拼音:jǐn shòu)由“錦”和“绶”組成:
錦绶不僅是實用配飾,更承載以下意義:
現代語境中,“錦绶”一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研究,例如描述古代服飾文化或解析詩詞意象。
若需更深入的文獻考據,可參考《宋史·輿服志》或相關詩詞注解。
《錦绶》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錦帶。它通常用來形容人的地位高貴、身份尊貴。
《錦绶》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金字辶部,右邊是纟字纟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3。
《錦绶》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豳風·丘中有麻》中,意為鮮豔華麗的絲綢之帶。後來逐漸演變為形容地位高貴的象征。
《錦绶》的繁體字為「錦綬」。
在古代,「绶」字是由糸和受兩個部分組成。糸表示絲線,而受表示帶子,象征着榮耀和尊貴。而「錦」則是由金和纟兩個部分組成,金表示精美,纟表示絲線。所以「錦绶」的古代寫法為「鈤糺」。
他身上佩戴着一條華麗的錦绶,彰顯出他的身份和地位。
錦繡:形容美麗瑰麗的景色。
绶帶:帶子,多用作裝飾或束緊。
錦帶、彩帶、紅绶。
破绶、線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