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桓公十一年》:“師克在和,不在衆。 商 周 之不敵,君之所聞也。”後用“商周”比喻兩者難以匹敵。 南朝 梁 锺嵘 《詩品》卷下:“ 惠休 淫6*靡,情過其才,世遂匹之 鮑照 ,恐 商 周 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商周漢語 快速查詢。
商周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商指中國曆史上約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的商朝(殷商),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文字記載的王朝,以甲骨文和青銅器聞名;周指繼商朝之後的周朝(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分為西周與東周,确立宗法制與分封制。二者連用泛指先秦早期文明階段,如:
《漢語大詞典》釋“商周”為“商朝與周朝的合稱”,代表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時期 。
指代青銅器鼎盛、禮樂制度形成的時代,如“商周青銅器”“商周禮制”。
儒家典籍常以“商周”為德政典範,如《論語·為政》:“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周禮借鑒夏商兩代,禮制豐富完備) 。
“商周時期”:考古學分期術語,涵蓋商至西周中期;
“商周考古”:以兩朝遺址、文物為核心的研究領域(參考《中國考古學大辭典》定義)。
在傳統文獻中象征政權更疊與天命轉移,如《孟子·公孫丑上》:“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裡,文王以百裡。”(商湯、周文王以小國行仁政得天下)。
權威參考來源:
“商周”一詞的含義需結合語境分兩類解釋,以下是詳細說明:
時間範圍與曆史地位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是中國首個有确切文字記載的朝代,周朝(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曆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朝代(約790年)。商朝被周武王推翻後,周朝建立,标志中國進入封建制度成熟期。
政治制度差異
文化成就
比喻用法
源自《左傳·桓公十一年》:“商周之不敵,君之所聞也。” 意為商與周實力懸殊,後引申為“兩者難以匹敵”。例如南朝鐘嵘《詩品》中“恐商周矣”即用此意。
商周時期(含西周、東周)是中國青銅文明高峰,也是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關鍵階段。若需了解具體曆史事件(如牧野之戰、盤庚遷殷),可查閱等來源。
蚌研本國伯克饞嚼澄茄丹鉛甲乙稻收大塗敦敕貳心阏塞發轫飛空幹化割勢鞲扞怪民桂窟歸去來兮後旍黃芽鼎互用降物江淹夢筆嬌妙蠲忿犀刻砥裂地分茅淩薄潞氏麻尾谟臣穆民南菜能耐碾玉匠醲緑盤嬉評論員佥名侵剝輕乞列窮鳥歸人雀角鼠牙缺逸燃萁煎豆殺價上上生産資料市場笙鑰什件兒詩集句十眉壽陽公主爽烈通職頽垣敗井脫禍翫輕沃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