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冰錐的意思、冰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冰錐的解釋

檐頭滴水凝成的長條形的冰。 前蜀 韋莊 《對雪獻薛常侍》詩:“松裝粉穗臨窗亞,水結冰錐簇溜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冰錐是漢語中描述自然現象的專有名詞,指冬季或高寒地區因液态水遇冷凝結形成的錐狀冰體。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的定義,冰錐特指“懸挂在屋檐、岩壁等處的錐形冰柱,由滴水逐漸凍結形成”。其形成需滿足三個條件:晝夜溫差導緻融雪反複凍融、重力作用下液态水持續下流、空氣濕度達到凝結臨界值。

從形态學角度分析,《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年)指出冰錐呈現上粗下細的圓錐體特征,長度通常為10-50厘米,表面可見層疊的冰晶紋理,這種結構由多次凍融循環形成。在氣象學領域,中國氣象局《大氣科學名詞》将其歸類為固态降水形态之一,與冰雹、霜區别在于形成機制不同:冰錐屬接觸凍結産物,而非雲中凝結物。

該詞彙在方言中存在變體,東北地區稱“冰溜子”,《東北方言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2018年)記載此稱謂源自滿語“bingu”的音轉,特指房檐下垂挂的大型冰錐。文學創作中常作為寒冷意象使用,如茅盾《子夜》中“屋檐的冰錐閃着冷光”的描寫,被《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意象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列為典型的環境渲染手法。

網絡擴展解釋

“冰錐”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冰錐是寒冷天氣中,由水凝結形成的錐狀或長條形冰體。常見于兩種場景:

2. 形成原理

在低溫環境下,液态水(如融雪、河水)流動過程中遇冷,逐漸凍結堆積成錐形或柱狀。其形态受水流速度、溫度變化等因素影響。

3. 文學與比喻義

4. 實際應用

補充說明

冰錐在《現代漢語詞典》及地理學中均有收錄,兼具語言文化意義和自然現象的科學解釋。若需更全面信息,可參考地理百科或權威詞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邦途撥氣駁糅不想出才秀蟾壺騁能串道村哥裡婦道合點就典坐地重斷霭兌換獨客唔哚放辟淫侈幅裂幹進高額拱肩縮背觀音柳鍋貼兒珩組亨煮洪涯話簍子講蒙箋紋解恨嗟惜吉事克周老羸壘城緑林買販曼延纆徽棚棧飄籓墜溷平議評贊求盜山毛榉識裁逝物松窗素對擡高袒膊退厚屠斬為臣誣執襐服香附子鮮茂心蕩神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