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補察的意思、補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補察的解釋

補過誤,察得失。《左傳·襄公十四年》:“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補察其政。” 杜預 注:“補其愆過,察其得失。”《史記·周本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近臣盡規,親戚補察。” 張守節 正義:“言親戚補王過失,及察是非也。”《三國志·吳志·駱統傳》:“ 統 志在補察,苟所聞見,夕不待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補察(bǔ chá)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監察與匡正,彌補政令或行為的缺失。該詞源于古代政治語境,強調對施政疏漏的監督與修正機制,多見于典籍文獻。以下從釋義、字源、用例及權威參考角度詳細解析:


一、釋義與字源分析

  1. 基本釋義

    “補”意為填補、修正不足,“察”意為審視、監督。合指通過細緻監察發現弊端,進而采取措施糾正疏漏,尤指君主或執政者聽取民意以改進治理。《說文解字》釋“補”為“完衣也”,引申為修補缺陷;“察”為“複審也”,強調反複審視。

  2. 引申内涵

    在政治哲學中,“補察”體現“民本思想”,如《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子産論“防川”之喻,主張開放言路以“補察其政”,避免積弊成患。此概念與“納谏”“拾遺”相關,共同構成傳統治理中的糾錯機制。


二、經典文獻用例

  1. 《國語·周語上》

    “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

    此處“補察”指親屬通過監督君主言行以彌補其過失,體現内部監督機制。

  2. 白居易《策林·納谏》

    “開不諱之路,以通下情;順補察之心,以安衆望。”

    強調統治者需主動接受批評,通過“補察”順應民心,鞏固統治合法性。


三、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定義:“補過察失。謂匡正過失。” 收錄于第9卷第126頁,上海辭書出版社,2022年。

    鍊接:漢語大詞典線上版(注:需訂閱訪問)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義:“補救和監察。指臣子對君主的過失進行規勸。” 強調其在君臣倫理中的功能性角色。

    鍊接:商務印書館工具書官網

  3. 《中國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從政治哲學角度闡釋,将“補察”歸類為“治國方略”,體現儒家“仁政”思想中對民意反饋的重視。

    鍊接:上海辭書出版社書籍介紹


四、現代應用與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補察”的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或曆史政治的學術語境。其核心精神可類比當代“監督機制”“政策反饋”等概念,但需注意古今語境差異,避免直接套用。

網絡擴展解釋

“補察”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由“補”(補充、彌補)和“察”(觀察、審察)組合而成,字面意為補充觀察或進一步調查,引申為通過彌補疏漏、審察細節來全面了解事物真相或糾正過失。

二、古籍中的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國語·周語上》:“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此處指親屬通過彌補君主過失、明察政事得失來輔佐治國。類似用法還出現在《左傳》《史記》中,如《史記·周本紀》提到“親戚補察”,張守節注解為“補王過失,察是非”。

三、核心内涵

  1. 糾錯功能:強調對已有疏漏或錯誤的補救,如《三國志》中駱統“志在補察”,指及時修正政事偏差。
  2. 監督作用:包含審視、辨明是非的意味,如《左傳》杜預注“補其愆過,察其得失”。

四、現代應用

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語境,形容對事物的深入核查與完善。例如雜文“補察時症,洩導人情”即指通過細緻觀察來反映社會問題。


該詞融合了“修正”與“審辨”的雙重含義,常見于描述政治、社會領域的監督與完善機制。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可參考《國語》《史記》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哀匏八風曲白曉不億財費撤蔀從佐丹檻折盜課貂參東流水飯堂封兒負擯負羽改節恭虔光統珪币寒踬漢篆黑壓壓呵膠荒惑鹘拳迦梨郊嚼舌計出萬全機降雞犬不驚計行言聽凱元扛幫考館刻谿狂猾匮阙雷作奁币論黃數白旅館謾詐美刺媒蠍猛幹明诏平台秋士攘擇戎籍若崩厥角首功桃來李答庭除廷理屯夕危怖魏氏武漢市岘首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