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補察的意思、補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補察的解釋

補過誤,察得失。《左傳·襄公十四年》:“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補察其政。” 杜預 注:“補其愆過,察其得失。”《史記·周本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近臣盡規,親戚補察。” 張守節 正義:“言親戚補王過失,及察是非也。”《三國志·吳志·駱統傳》:“ 統 志在補察,苟所聞見,夕不待旦。”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補察”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由“補”(補充、彌補)和“察”(觀察、審察)組合而成,字面意為補充觀察或進一步調查,引申為通過彌補疏漏、審察細節來全面了解事物真相或糾正過失。

二、古籍中的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國語·周語上》:“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此處指親屬通過彌補君主過失、明察政事得失來輔佐治國。類似用法還出現在《左傳》《史記》中,如《史記·周本紀》提到“親戚補察”,張守節注解為“補王過失,察是非”。

三、核心内涵

  1. 糾錯功能:強調對已有疏漏或錯誤的補救,如《三國志》中駱統“志在補察”,指及時修正政事偏差。
  2. 監督作用:包含審視、辨明是非的意味,如《左傳》杜預注“補其愆過,察其得失”。

四、現代應用

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語境,形容對事物的深入核查與完善。例如雜文“補察時症,洩導人情”即指通過細緻觀察來反映社會問題。


該詞融合了“修正”與“審辨”的雙重含義,常見于描述政治、社會領域的監督與完善機制。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可參考《國語》《史記》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補察》的意思

《補察》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補充核查,進行補償性的審查和調查。這個詞經常用于法律、行政等領域,表示對某個問題或情況進行進一步的審察和檢查。

拆分部首和筆畫

《補察》是由“行”和“宀”兩個部首組成的。其中,“行”作為左部部首,表示行走、動作等意思;“宀”作為右部部首,表示與房屋、住宅相關的概念。

這個詞總共由9個筆畫組成。其中,“行”部由6個筆畫組成,而“宀”部則由3個筆畫組成。

來源和繁體

《補察》一詞最早來源于古代漢語,是根據古文獻和經典著作中的用法逐漸形成的。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仍然是“補察”。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和寫法與現代有所差異。根據古籍記載,在古代的寫法中,“補”字的形狀更加簡單,隻有4個筆畫,沒有現代漢字中“行”的部分。而“察”字的寫法則保持一緻,與現代相同。

例句

1. 在對案件進行最終審判之前,法官通常會進行全面的補察。

2. 為了确保程式的公正和透明,我們需要對相關人員的申報材料進行徹底的補察。

組詞

補充、補償、核查、審察

近義詞

審查、審核、盤點、調查

反義詞

放任、疏忽、忽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