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于;幾乎。《後漢書·申屠蟠傳》:“ 申屠蟠 禀氣玄妙,性敏心通,喪親盡禮,幾於毀滅。” 明 胡應麟 《詩薮·國朝下》:“古人握沐之風,幾於永絶。” 魯迅 《集外集拾遺·拟播布美術意見書》:“此二者雖間亦微涉天物,而繁複腠會,幾於脫離。”
“幾于”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其核心含義為“接近、幾乎”,多用于書面語境。以下是具體解釋:
基本含義
“幾于”表示接近某種狀态或程度,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幾乎”“差不多”。例如《後漢書》中“幾於毀滅”即“幾乎毀滅”,強調瀕臨某種極端狀态。
構詞分析
與現代用法的關聯
現代漢語中,“幾乎”取代了“幾于”的用法,如“今天到會的人幾乎有五千”(表示接近某個數量)或“差點摔倒”(表示接近某種結果)。
古文:
“申屠蟠禀氣玄妙,性敏心通,喪親盡禮,幾於毀滅。”(《後漢書》)
→ 形容悲痛至極,幾乎傷及生命。
現代轉換:
“幾於脫離”可表述為“幾乎脫離”,如魯迅文中“幾於脫離”指接近完全脫離的狀态。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文用例,可參考《後漢書》《詩薮》等文獻。
《幾于》是一個成語詞組,意思是“幾乎;差不多”。通常用來表示兩個事物或概念之間非常接近或相似的程度。
《幾于》由“幾”和“于”兩個字組成。其中,“幾”的拆分部首是“幾”字頭部,它的筆畫數是4;“于”的拆分部首是“人”字旁,它的筆畫數是3。
《幾于》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在古代文獻中,許多成語詞組都是由當時的文人墨客以及民間自出獨見的。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成語詞組被廣泛傳播并繼續使用至今。
《幾于》的繁體字為「幾於」。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有些不同。有時候,出現了不同的字體或筆畫形式。至于《幾于》這個詞的古代寫法,可以在古籍中找到多種形式。
1. 他的表現幾于完美,令人歎為觀止。
2. 這個問題的難度幾于我所能理解的範圍。
3. 這部電影的票房成績幾于大家的預期。
組詞:幾乎、幾何、幾經
近義詞:幾乎、近乎、接近、差不多
反義詞:完全、很遠、相差甚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