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疫疠之氣。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練化篇》雲:‘正月旦,吞雞子赤豆七枚,辟瘟氣。’”
(2).發黴的氣味。 潘德華 《冷泉岩》:“陰寒多日了,黃豆都有點瘟氣。”
“瘟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多個角度解析:
“瘟氣”原指疫病傳播的毒氣,後引申為不祥的氣息或厄運。該詞最早見于《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最初特指疫病的緻病因素。
疫疠之氣
古代文獻中,“瘟氣”多指引發傳染病的邪氣。例如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旦,吞雞子赤豆七枚,辟瘟氣”,反映了古人通過吞食特定食物驅除疫氣的習俗。
發黴的氣味
現代用法中,“瘟氣”也可形容物品受潮發黴的氣味。如潘德華《冷泉岩》中提到:“陰寒多日了,黃豆都有點瘟氣”。
傳統醫學中的擴展含義
土家醫将“瘟氣”視為氣候變化異常導緻的緻病因素,包括風、寒、暑、濕、火五類,認為其超出人體適應能力時會引發疾病。
“瘟氣”不僅反映古代對傳染病的認知,也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天人感應”的思想,即自然異常與人類健康緊密關聯。相關習俗(如吞赤豆辟瘟)則展現了民俗中的防疫智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荊楚歲時記》等古籍或中醫理論文獻。
瘟氣是指帶有疫病或流行病的氣息,常被認為是不吉利的。瘟氣一詞也可以指代困擾人們的厄運或不幸的事物。
瘟氣的拆分部首為疒和氣,它的總筆畫數為17畫。
瘟氣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中。在現代漢字中,瘟氣的繁體字為瘟氣。
古代漢字中,瘟氣的寫法稍有不同,瘟字的古體為瘟,字形上方有一條橫線,代表疾病的感染;氣字的古體為氣,字形簡化之前的形态更為複雜。
1. 在那個村莊中彌漫着瘟氣,村民們紛紛感染了疾病。
2. 這個城市被貧困所籠罩,瘟氣散發在每一個角落。
1. 瘟疫:指由瘟疫病菌引起的大範圍傳染病。
2. 瘟神:民間傳說中帶有疫病之神的形象。
1. 疫病:指流行病或感染性疾病。
2. 疾病:指身體的異常情況,包括各種疾病。
康泰:指健康與平安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