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以系結铠甲部件使之成為整體的繩。《戰國策·燕策一》:“妻自組甲絣,曰有大數矣。” 吳師道 補正:“以繩直物曰絣,此謂編組穿甲之繩也。”
“甲絣”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铠甲相關的組件。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甲絣(jiǎ bīng)指用以系結铠甲部件、使其成為完整整體的繩子。這類繩子通常用于固定甲片或連接铠甲的各個部分,類似于現代裝備中的綁帶或系帶功能。
該詞最早見于《戰國策·燕策一》:“妻自組甲絣,曰有大數矣。”。這裡的“組甲絣”描述了編織铠甲繩索的過程,反映了古代戰争中铠甲的精細制作工藝。
甲絣的記載反映了古代軍事裝備的細節,也側面印證了戰國時期铠甲制作的标準化程度。這類細節詞彙的保留,為研究古代軍事史和服飾史提供了語言線索。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說文解字》對“絣”的注解或《戰國策》相關篇章。
甲絣(jiǎ zhěn)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多種意思,如下所示。
1. 甲絣指的是古代将領佩帶在盔甲上的金屬或亮片裝飾物。
2. 甲絣也可以指一種縫飾法,用于為衣物、被褥等物品增加裝飾和巧妙的附着物。
甲絣的部首是糸(mì)和糸部(bù),筆畫數為7。
甲絣這個詞的源于古代。甲字指的是盔甲,絣是一種裝飾物的稱呼。
甲絣的繁體字為甲纏。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甲絣可以寫作甲纏,意思和現代寫法相同。
1. 他的盔甲上裝飾了許多華麗的甲絣。
2. 我用絲線做了一些甲絣來裝飾我的新衣服。
甲編(jiǎ biān)、絣帶(zhěn dài)、絣線(zhěn xiàn)
甲飾(jiǎ shì)、絣綴(zhěn zhuì)
裸露、素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