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蠡實的别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粗,葉子線形,花藍色。葉子富于韌性,可用來捆東西,又可造紙,根可以制刷子。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書證》:“《説文》雲:‘荔,似蒲而小,根可為刷。’……《通俗文》亦雲馬藺。” 元 揭傒斯 《重建濟州會源牐碑》:“又募民采馬藺之實,種之新河兩涯,以錮其潰沙。” 翁偶虹 《北京話舊·消夏四勝》:“用他那靈巧的雙手,把馬蔺葉結為龜、蛙、鶴、燕、龍、鳳等各種形象。”亦稱“ 馬藺子 ”。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四·蠡實》。
“馬蔺”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主要涉及植物學、文化及成語用法。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屬性
馬蔺(學名:Iris lactea var. chinensis)是鸢尾科鸢尾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馬蘭花、馬蓮、旱蒲等。其根莖粗壯,葉片呈條形或狹劍形,花莖光滑,花朵為藍色,外花被裂片倒披針形。
生态特性
馬蔺適應性強,耐鹽堿、幹旱和貧瘠土壤,根系發達,易形成植被群落,是鹽堿地和幹旱地區綠化的優選植物。
經濟用途
藥用價值
根、花及種子可入藥,但需注意其具體藥效需遵醫囑。異名包括“劇草”“鐵掃帚”等。
成語用法
在漢語中,“馬蔺”被引申為“虛有其表”的象征,形容人或事物外表光鮮但内在貧乏。這一比喻源于馬蔺雖枝葉繁茂卻無顯著藥用價值的特點。
民間文化
民謠“馬蘭花呀馬蘭花,風吹雨打都不怕”體現了其堅韌形象。
如需更完整的植物學分類或藥用細節,可參考《本草綱目》及植物學專業文獻。
《馬蔺》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稱為馬兜鈴。這種植物葉子呈心形,花朵有紫色或藍色,可以制作中藥,并具有理氣、祛濕、清熱等藥用功效。
《馬蔺》這個詞可以拆分為“馬”和“蔺”兩個部首。其中,“馬”是馬的部首,有4個筆畫;“蔺”是由草的部首和粦構成,有13個筆畫。
《馬蔺》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具體起源不詳。但據考證,馬蔺的屬名和性狀名稱取自于希臘“阿奎雷利亞斯”(Aquilria),并經拉丁學名“Aquilegia”演化而來。古人将香草稱為“馬蔺”,後來逐漸用于泛指此類植物。
《馬蔺》的繁體為「馬蘺」,其中的「蘺」字在部首和筆畫上與「蔺」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馬蔺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古代寫作「蔺」的字形為草首加上「木」,像是草木交錯的樣子。
1. 這種中藥配方中添加了馬蔺,可以起到祛濕的作用。
2. 他種植了一大片馬蔺,用于中藥的生産。
馬蔺草、馬蔺根、馬蔺莖、馬蔺花等。
兜蘭、蔺花、風車子花
無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