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麻布衣。《明史·汪應蛟傳》:“其出處辭受,一軌於義,裡居,謝絶塵事,常衣緼枲。”
“缊枲”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缊”和“枲”兩字組成,需結合其本義及古代文獻中的用法來理解:
單字釋義
組合詞義
二字連用多指粗糙的麻織物或麻絮,常見于描述古代貧寒者的衣物材料。例如《漢書·東方朔傳》提到“衣缊無文”,即以麻絮為衣,凸顯簡樸。該詞亦可引申為“粗劣之物”或“底層生活狀态”的象征。
使用場景
多見于先秦至漢代的文獻,後世逐漸少用。現代漢語中幾乎不再使用,僅存于古籍或學術讨論中。
若需更精準的文獻例證,建議查閱《說文解字》《古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或檢索包含該詞的具體古文篇章。
缊枲(yùn xī)是一個多音字詞,主要有兩個意思。
1. 指一種古代織物,為不插花絲織成的絲織品,質地堅韌,具有較強的彈性和吸濕性。
2. 比喻事物的糾結或紛亂。
缊字的部首是缶(fǒu),筆畫數為11畫;
枲字的部首是木(mù),筆畫數為9畫。
缊枲作為一個字詞,來源博大多樣。在《說文解字》中,缊被解釋為“鞗,織繩”的義項,而枲解釋為“細繩”的義項。缊枲的意思中蘊含了紡織領域的概念,也與繩索有關。由于缊枲所指的織物質地和紋理的特點,可以推測出缊枲在古代與紡織品和裝飾品等相關。
缊枲的繁體字為縕枲。
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其形态與現代漢字存在差異。據史書記載,缊在《說文解字》中的字形是象形的,其形狀如同兩卷的線繩互相糾纏。而枲在古代書法中,枲字字形類似于現代的“細”字,但形态更加古樸,具有更多的曲線和線條。
1. 她織了一匹缊枲,質地柔軟,色彩鮮豔。
2. 在喧鬧的城市中,他感到内心缊枲,渴望遠離喧嚣的生活。
1. 組詞:缊枲綢、缊枲布。
2. 近義詞:綢緞、錦緞。
3. 反義詞:光滑、平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