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放錫的意思、放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放錫的解釋

放下錫杖。謂僧人止息。 唐 鄭谷 《贈尚顔上人》詩:“相尋喜可知,放錫便論詩。酷愛山兼水,唯應我與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放錫"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并無直接收錄,但可從詞源學與佛教文化角度解析其含義:

一、佛教術語釋義

放錫指僧人放置錫杖的行為,象征停止雲遊、駐留修行。錫杖為僧侶法器,《錫杖經》載其"顯智行功德",放錫動作暗含"止觀"禅意。此用法見于唐代佛典,如《南海寄歸内法傳》載"至寺門首,令放錫杖"。

二、詞素分解考據

三、現代延伸用法

偶見于文學創作,表"停止漂泊"的隱喻,如:

"老僧放錫于青岩,始覺雲心有所歸"

此意象化用錫杖止行之意,典出《五燈會元》"休歇雲遊,放錫安禅"。


參考文獻

  1.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南海寄歸内法傳》卷三
  2.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錫杖條目
  3. 中華書局《五燈會元》卷七

網絡擴展解釋

“放錫”是一個佛教用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僧人放下錫杖,表示暫時停止行腳、駐留休息。錫杖是僧人雲遊時攜帶的法器,放下它象征着結束行程或開始靜修。

來源與用法

  1. 佛教文化背景
    錫杖在佛教中既是實用工具(如防身、支撐行走),也是身份象征。“放錫”動作常見于僧人到達目的地或準備停留時,如挂單寺院、參禅論道等場景。

  2. 文學引用
    唐代詩人鄭谷在《贈尚顔上人》中寫道:“相尋喜可知,放錫便論詩”,通過“放錫”描繪僧人停駐後與友人論詩的情景,體現禅意與文人雅趣的結合。

擴展說明
該詞現多用于古典文獻或佛教相關文本中,現代漢語使用較少。其核心意象是通過具體動作(放下錫杖)表達抽象概念(止息、靜修),具有典型的禅宗語言特色。

别人正在浏覽...

彩毫彩色攝影殘照遲眉鈍眼傳鉢袋傳家寳翠彩道班大月笃疾厄勤兒童劇俸粢廣潒龜字和鳳鴻爪雪泥胡必加腹挢發鹪螟角吻記諜機妙金科玉條勑額雷氏劍練祭連居連阡磷脂馬頭調梅花疊憫兇末截魔女年高德邵排患解紛平襍疲庸淺霜清馥輕潔青蓮域泣啼麴禁颯爾塞垣春刹帝利食辨勞薪詩腸鼓吹實績食馬思仲堂階天色通天冠玩意賬狹縫颬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