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寒燈。 北周 庾信 《對燭賦》:“蓮帳寒檠窗拂曙,筠籠薰火香盈絮。” 宋 劉克莊 《得曾景建書》詩:“何日斷原荒澗畔,一間茅屋對寒檠。” 明 王世貞 《鳴鳳記·秋夜女工》:“我欲對此寒檠,做些針指,不知嬸嬸意下何如?”
“寒檠”是一個古典文學中的意象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含義
“寒”指寒冷、清冷,“檠”(qíng)原指燈架或燭台,合起來意為“寒冷的燈架”,常代指寒夜中的孤燈。
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它多用于烘托孤寂、清冷的氛圍。例如:
情感表達
該詞常隱含詩人羁旅漂泊、懷人思鄉或壯志難酬的心境,通過寒夜孤燈這一意象,傳遞出時光漫長、心境寥落的深層意蘊。
注:以上解析綜合自權威漢語詞典釋義及古典詩詞用例。
寒檠一詞是指寒冷的悲傷和凄涼的氣氛。它的拆分部首是冫和木,總共有12畫。寒檠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較為罕見,多用于文學作品中。
寒檠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莊子·山木》(“寝苫林中,豆蔻梢間,~、曾謂朋從不及之者。”)。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差異,例如在繁體字中,寒檠的寫法為「寒檠」。
以下是一些含有寒檠一詞的句子:
1. 夜深人靜,寒檠飄散在空氣中。
2. 沒有人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寒檠。
3. 整個世界都被寒檠所籠罩。
寒檠的組詞可以有寒檠繞樹、寒檠扣檻等。近義詞有寒涼、凄涼,反義詞可以是溫暖、溫馨。
綜上所述,寒檠一詞指的是寒冷的悲傷和凄涼的氣氛。在古代文學中用得較多,現代漢語中用得較少。寒檠的繁體字寫法為「寒檠」,拆分部首為冫和木,共有12畫。組詞有寒檠繞樹、寒檠扣檻等。近義詞有寒涼、凄涼,反義詞可以是溫暖、溫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