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寇難的意思、寇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寇難的解釋

謂由内亂外患所造成的災難。亦指蒙受敵人侵犯之難。《荀子·天論》:“禮義不修,内外無别,男女淫6*亂,父子相疑,上下乖離,寇難并至,夫是之謂人祅。”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昔 獻帝 東遷,逼以寇難。” 唐 李複言 《續玄怪錄·李衛公靖》:“其後竟以兵權靜寇難,功蓋天下。” 宋 曾鞏 《瀛州興造記》:“今 瀛 地震之所摧敗,與 鄭 之火災, 衛 之寇難無異。”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寇難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寇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指由内亂外患引發的災難,或特指遭受外敵入侵帶來的禍患。例如《荀子·天論》提到“寇難并至”時,強調社會失序會招緻内外災難。

二、字義拆解

三、曆史用例

  1. 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描述漢獻帝東遷“逼以寇難”,指迫于戰亂遷徙;
  2. 唐代李複言《續玄怪錄》中“靜寇難”指平定外患;
  3. 宋代曾鞏将地震與“寇難”類比,說明其破壞性。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書面語,描述國家、地區遭受的複合型災難,如戰争與内亂交織的情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荀子·天論》《水經注》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寇難》的意思

《寇難》是一個漢字詞彙,指的是戰亂或動亂時期由于外敵入侵或内亂引起的苦難和困厄。

拆分部首和筆畫

《寇難》由部首宀(mian)和寸(cun)組成,并且包含了總共13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寇難》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具有悠久的曆史。在繁體字中,寇被寫作「寇」,難被寫作「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寇難的寫法略有不同。寇的古字形為「寇」,表示侵犯、搶奪;難的古字形為「難」,表示困難、痛苦。

例句

1. 這個國家曾經經曆過多次寇難,但最終戰勝了困難,實現了獨立。

2. 他們為了逃避寇難,不得不背井離鄉,四處流亡。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寇盜、難題、困難重重

近義詞:災難、苦難、折磨

反義詞:安甯、順遂、幸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