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由内亂外患所造成的災難。亦指蒙受敵人侵犯之難。《荀子·天論》:“禮義不修,内外無别,男女淫6*亂,父子相疑,上下乖離,寇難并至,夫是之謂人祅。”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昔 獻帝 東遷,逼以寇難。” 唐 李複言 《續玄怪錄·李衛公靖》:“其後竟以兵權靜寇難,功蓋天下。” 宋 曾鞏 《瀛州興造記》:“今 瀛 地震之所摧敗,與 鄭 之火災, 衛 之寇難無異。”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寇難漢語 快速查詢。
寇難(kòu nà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義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因外敵入侵或内部叛亂引發的災禍與苦難。該詞最早見于古代典籍,如《詩經·大雅·桑柔》中“民之未戾,職盜為寇”,後逐漸演化為描述戰亂、劫掠等社會動蕩事件。
從構詞法分析,“寇”本義為暴徒、侵略者,《說文解字》釋為“暴也”,引申為劫掠行為;“難”則指災禍、困厄,二者組合強調外患或内亂導緻的集體性災難。例如《後漢書·窦融傳》載“遭王莽篡亂,百姓寇難”,即描述戰亂對民生的破壞。
現代漢語中,“寇難”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論述,如《中國災荒史》等著作将其歸類為“人為性災難”,與自然災害形成對比。該詞在當代使用頻率較低,但仍是研究古代社會沖突的重要語料。
引證來源:
“寇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指由内亂外患引發的災難,或特指遭受外敵入侵帶來的禍患。例如《荀子·天論》提到“寇難并至”時,強調社會失序會招緻内外災難。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書面語,描述國家、地區遭受的複合型災難,如戰争與内亂交織的情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荀子·天論》《水經注》等古籍原文。
白璧青蠅閉隔不定積分才華蓋世餐痂償死裳衣攙親吹萬村纣打熬頂梁柱頂缺貳都飛靈風邁風禽趺鼻耕織歡興回顧儉存奢失減負見金交議刉珥激激警急精勵淨身隽軌開敞凱定鯉對零星麗什龍伯龍趨綠鬓紅顔馬背船脣拿鬥年成平房乾律瓊版氣毬三徙成都深潭使旃首序術計貪猥天醫瓦爿喂眼文字獄侮罵銜葭校缗燮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