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卷施的意思、卷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卷施的解釋

亦作“ 卷葹 ”。草名。又名“宿莽”。《爾雅·釋草》:“卷施草,拔心不死。” 郭璞 注:“宿莽也。” 郝懿行 義疏:“凡草通名莽,惟宿莽是卷施草之名也……按施,《玉篇》作葹。” 晉 郭璞 《卷施贊》:“卷施之草,拔心不死。 屈平 嘉之,諷詠以比。” 唐 李白 《寄遠》詩之九:“卷葹心獨苦,抽卻死還生。” 魯迅 《書信集·緻陶元慶》:“卷葹是一種小草,拔了心也不死,然而什麼形狀,我卻不知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卷施,又作“卷葹”“卷紓”,是古代文獻記載的一種植物,其名稱與特性承載着特定的文化意象。以下從漢語詞典及古籍角度詳細解釋:

一、字義溯源

  1. 字形與音讀

    “卷施”為聯綿詞,屬雙聲連綿字(“卷”古音見母元部,“施”書母歌部,音近)。《爾雅·釋草》首次記載:“卷施草,拔心不死。”

  2. 詞義關聯

    “卷”取彎曲纏繞之态,“施”有鋪展蔓延之意,合指一種根系堅韌、枝葉繁茂的植物(《說文解字注》)。

二、植物特性與文化象征

  1. 宿根不死

    核心特征見于《爾雅》郭璞注:“宿莽也,江淮間謂之宿莽。”指其冬季地上部分枯萎,地下根莖存活,翌年再生,故稱“拔心不死”。

  2. 文學意象

    因“心不死”的特性,成為忠誠不渝的象征。屈原《離騷》“薋菉葹以盈室兮”中“葹”即卷施,王逸注:“葹,蒺藜也,喻讒佞盈滿于側”,後世引申為忠貞之士的隱喻。

三、古籍考辨

  1. 物種争議

    曆代學者對卷施的實際物種有不同見解:

    • 李時珍《本草綱目》認為即“拔葜”(土茯苓類);
    • 郝懿行《爾雅義疏》考為“莽草”(有毒灌木),但均強調其“根不死”特性。
  2. 異名記載

    《廣雅·釋草》稱“卷施,宿莽也”,《楚辭補注》引《異物志》:“卷施草心不死,乃江淮間語”,說明其名稱的地域性。

四、權威辭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綜合定義為:

卷施(juǎn shī)

古書上說的一種草。拔心不死,象征堅貞。源于《爾雅》,後為詩文中忠貞意象載體。


參考文獻來源:

  1. 《爾雅·釋草》(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洪興祖《楚辭補注》(中華書局)
  3. 李時珍《本草綱目》(人民衛生出版社校注本)
  4.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卷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植物名稱

  1. 基本解釋
    卷施是一種草本植物,又名“宿莽”。根據《爾雅·釋草》記載:“卷施草,拔心不死”,形容其生命力頑強,即使被拔去根莖仍能存活。

  2. 文獻與文學引用

    • 晉代郭璞在《卷施贊》中寫道:“卷施之草,拔心不死。屈平嘉之,諷詠以比”,以卷施比喻堅韌不屈的精神。
    • 唐代李白《寄遠》詩提到:“卷葹心獨苦,抽卻死還生”,借卷施草表達情感的執着。

二、成語含義(存疑)

部分資料(如)提到“卷施”作為成語,意為“迅速應對困難”,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罷任别試炳文裁刀殘兵敗将窗鈎地物涷泷都君子對過惡語泛潮豐悅棼瞀富藏覆巢無完卵附決公衆投資基金貴易交花肥壞腹黃龍靧浴家過老簡版極變迹附紀庸卷擄康莊大道考辭留身籠駕籠弦馬棒盟會某某人能忍自安怒馬僄聲潑梭梭乾吊籤合輕徤清妙認覓三不食韶光涉案勝代社戲是非之地失解疏捕搪撞恬寂萬民塗炭韋褐逶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