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賷志”。懷抱着志願。 唐 黃滔 《祭崔補阙文》:“賫志殁地,其痛何如?” 明 張景 《飛丸記·盟尋泉石》:“還有一等兔死狗烹,銜寃賷志,如 漢 代 韓 彭 。” 林基路 《囚徒歌》:“但見憂國傷時之士,赍志含憤赴刑場。”
“賫志”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ī zhì,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賫志”是“赍志”的異體寫法,意為懷抱着志願卻未能實現,尤其指生前未能達成抱負而離世。該詞帶有遺憾、悲壯的色彩,常見于文學或曆史文獻中。例如:
“賫志”強調懷抱理想卻因故未能實現,常見于對曆史人物或悲劇性命運的描寫。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唐代至清代的詩文作品。
《賫志》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助力别人實現志向或目标。它描述了一個人傾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幫助和鼓勵他人追求自己的理想。
《賫志》的部首是貝部,它是一個常用部首,意味着與財富或寶貝有關。貝部在字的上方,并且部首上方的部分是貴字旁。
《賫志》共有13個筆畫,它相對複雜,包括了不同方向的橫、豎、撇和捺。
《賫志》是由古代漢字衍生而來的一個古字。它的字形寓意豐富,貝部表示財富,寄托了幫助别人實現理想的美好願望。
《賫志》的繁體字為「贄志」。雖然書寫形式稍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在古代《賫志》的寫法中,可能使用了不同的字體和字形。這些寫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區都有所不同。
1. 他出色的領導能力和非凡的才華資助了許多年輕人的志向。
2. 那個老師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導師,他倡導他的學生們義無反顧地追求大志。
組詞:奮志、矢志、志願、志氣、志向。
近義詞:助力、鼓舞、激勵、鞭策、促進。
反義詞:幹擾、阻礙、妨礙、阻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