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馬蓼的意思、馬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馬蓼的解釋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初夏開花成穗,略帶紅色。又稱大蓼。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五·馬蓼》:“凡物大者,皆以馬名之,俗呼大蓼是也。高四五尺,有大小二種。”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菽》:“凡蓄藏緑豆種子,或用地灰、石灰,或用馬蓼,或用黃土拌收,則四、五月間不愁空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馬蓼(學名:Persicaria lapathifolia),是蓼科蓼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廣泛分布于中國各地及東亞地區。以下從漢語詞典及植物學角度解析其詳細釋義:


一、詞典釋義與名稱由來

  1. 基本釋義

    馬蓼指一類莖葉粗壯、常生于濕地或水邊的蓼科植物。《漢語大詞典》載:“馬蓼,蓼之一種,葉大而莖赤,生于水澤。”其名或因植株高大似馬而得名,或因其常作牧草喂馬(《本草綱目》。

  2. 别稱考據

    古籍中亦稱“大蓼”“水蓼”或“辣蓼”。《植物名實圖考》載:“馬蓼,葉大如杏,莖有節,赤色。”需注意,部分文獻中“水蓼”(Persicaria hydropiper)與馬蓼形态相似,但葉片更狹長且辛辣味濃,二者常被混淆。


二、植物學特征與生态習性

  1. 形态特征

    • 莖:直立,高60-150厘米,具分枝,節部膨大,常帶紫紅色。
    • 葉:披針形或寬披針形,長5-15厘米,全緣,葉面常有黑褐色斑塊(《中國植物志》。
    • 花:穗狀花序頂生,花淡紅或白色,花期7-9月。
  2. 生境分布

    多生于河岸、稻田邊及沼澤濕地,耐水濕,適應性強。全草可入藥,亦為昆蟲(如蓼藍齒股葉甲)的寄主植物(《中華本草》。


三、文化與應用價值

  1. 藥用記載

    《本草綱目》載馬蓼“味辛,性溫”,可祛風利濕、解毒消腫,外用治瘡瘍濕疹。現代研究證實其含黃酮類化合物,具抑菌活性(《藥用植物學》。

  2. 民俗用途

    民間曾用其汁液染布或驅蟲,古時亦作飼料。蘇轼《東坡志林》提及“蓼草鋪池沼,馬食之健行”,印證其飼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部》. 明代.
  2. 吳其濬. 《植物名實圖考》. 清代.
  3.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第25卷. 科學出版社.
  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5. 鄭漢臣《藥用植物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
  6. 蘇轼《東坡志林》. 宋代.

(注:古籍原文可參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現代文獻可通過中國知網檢索。)

網絡擴展解釋

“馬蓼”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馬蓼(拼音:mǎ liǎo)指一種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屬蓼科。其名稱源于植株形态較大,古人常以“馬”形容體積大的事物,故又稱“大蓼”。

二、形态特征

  1. 植株特性:莖高可達四五尺(約1.3-1.7米),莖部常有斑點,葉片寬大,葉面帶有黑色斑點(如墨點狀)。
  2. 花期與花色:初夏開花,花序成穗狀,花色略帶紅色。
  3. 分類:根據古籍記載,蓼類植物包括紫蓼、赤蓼、青蓼、馬蓼等,其中馬蓼與水蓼葉片較闊大。

三、應用與記載

  1. 傳統用途:古時用于儲藏綠豆種子,與地灰、石灰或黃土混合可防蟲蛀。
  2. 文獻記載:明代《本草綱目》提到其藥用價值,《天工開物》則記錄了農業應用。

四、注意

部分網頁(如)将其解釋為成語“勇敢堅定”,但此說法與其他權威植物學資料不符,可能為混淆或誤傳,建議以植物學定義為準。

如需進一步了解藥用功效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本草綱目》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苞茅秉燭夜遊鄙棄柴刀恥骨春序丹荔道情大事記點金成鐵玎當帝庭堆肥敦任非關焚轶扶舁高坐狗馬疾關尺輥碾過到雇直寒岩畫皷桓宮黃袍加身毀惡晦滅夥多虎鹽姜子牙鑒核焦拳急公好義京雒塵具修亢旱窺觏老閨女亮頭廉升鹿茤輪轭冒慘内摹仿說蟠極片面貧悴披味辟邪鐘氣冷青簩戎門申旦駾喙駝負帏帳甕裡醯雞薢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