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存亡續絶的意思、存亡續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存亡續絶的解釋

1.見"存亡繼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存亡續絕"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保存、延續瀕臨滅亡或斷絕的事物,使其得以生存和發展。以下從詞典釋義、字源解析、用法及文化背景等方面進行詳細闡釋:


一、字義解析

  1. 本義為存在、保存。《說文解字》釋為"恤問也",引申為保全、留存。如《論語·顔淵》:"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強調存續的根本性。

  2. 原指逃遁,後引申為消亡、滅亡。《說文解字》:"逃也",如《史記》"亡秦必楚",指政權覆滅。

  3. 意為連接、繼承。《說文》:"連也",如《莊子》"續凫截鶴",喻強行接續。

  4. 本義為斷絲,後指斷絕、消亡。《說文》:"斷絲也",如《史記》"絕世無雙",表徹底消失。

成語結構:通過"存亡"與"續絕"的并列,強調對瀕危事物的雙重拯救——既防止其滅亡,又接續其傳承。


二、詞典釋義與用法

  1. 核心釋義

    指挽救瀕臨滅絕的國家、宗族、文化等,使其免于消亡并延續命脈。

    權威依據:

    • 《漢語大詞典》釋為"使将亡之國得以保存,将絕之嗣得以延續"(據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版)。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注:"保存滅亡的國家,延續斷絕的世家"。
  2. 用法特征

    • 對象:多用于政權、宗族、文化傳統等宏大主題。

      例:《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存亡續絕,以俟聖人。"

    • 語境:含褒義,體現對文明延續的責任感。

      例:章太炎《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存亡續絕,非革命不可。"


三、文化淵源與典籍用例

  1. 曆史淵源

    源于春秋戰國"興滅國,繼絕世"思想(《論語·堯曰》),是儒家"仁政"的體現。周代分封制中,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以續殷祀,即為典型實踐。

  2. 經典文獻用例

    • 《公羊傳·僖公十七年》:"桓公存亡繼絕,救邢衛,攘夷狄。"(注:"繼絕"同"續絕")
    • 《漢書·高祖紀》:"存亡定危,救敗繼絕。"(班固評劉邦功績)

四、近義辨析與文化價值

  1. 近義對比

    • "起死回生":側重個體生命挽救,醫學色彩強。
    • "力挽狂瀾":強調扭轉危局,不特指延續傳承。
    • "薪盡火傳":喻文化傳承,但無"拯救瀕危"之意。
  2. 當代價值

    成語凝聚了中國文化中"慎終追遠"的倫理觀,如非遺保護(存續傳統技藝)、生态修複(拯救瀕危物種)等現代實踐,皆可視為其精神延伸。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本)
  2.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
  3.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4. 《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點校本)
  5. 《公羊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校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

“存亡續絕”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cún wáng xù jué,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歸納如下:

  1. 基本釋義
    該成語指恢複已滅亡的國家,延續已斷絕的貴族世家,強調在危難中挽救瀕臨消亡的事物。其核心是“保存”與“接續”,常用于形容在重大危機中力挽狂瀾的行為。

  2. 出處與典故
    出自清代龔自珍的《古史鈎沉論二》:“天生孔子不後周,不先周也,存亡續絕,俾樞紐也。” 此處以孔子為象征,說明其在曆史轉折中承續文明的作用。

  3. 語法與用法

    • 結構:聯合式成語。
    • 詞性:中性詞,不帶有明顯褒貶色彩。
    • 用法:多作謂語、定語,描述局勢危急時的挽救行為,例如:“在諸侯混戰中,他存亡續絕,重建了邦國。”。
  4. 近義與關聯詞
    該詞與“存亡繼絕”為同義詞(見、8),後者更早見于《穀梁傳》,兩者均強調對瀕危事物的拯救與延續。

  5. 延伸理解
    此成語不僅用于曆史政治語境,也可比喻對文化、傳統等抽象事物的保護與傳承,例如“存亡續絕”可形容對瀕危非遺項目的搶救工作。

如需更詳細的古文例證或不同語境下的用法分析,可參考、4、7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擺鐘辨護才貫二酉豺狼成性儲兩打瞌沖雕除冬至分而治之膚湊犵豬丱髦瑰珉合兩為一合葬闳卓驩咍嗢噱彙進觳觫車戶帖楛耘傷歲箋書肩頭節上棘庭糾駮九光杏九畹捐勢開行開燠課僮狂朋怪友戀人聆音馬幹迷蕨目指鬧烘烘千祀竅氣切鄰傾偾親公祈晴期運榕城入仕撒然山川相缪事齊事楚時子水石清華悚悚田祭凸鏡歪嘴和尚宛景矛窩裡鬥陷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