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疏舛的意思、疏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疏舛的解釋

亦作“疎舛”。粗略紊亂;疏漏錯亂。《晉書·輿服志》:“自 晉 過 江 ,禮儀疏舛,王公以下,車服卑雜。”《宋書·律曆志下》:“古曆疏舛,頗不精密,羣氏糾紛,莫審其要。” 宋 周密 《齊東野語·誅韓本末》:“ 李心傳 , 蜀 人,去天萬裡,輕信記載,疎舛固宜。”《清史稿·食貨志一》:“所有各省本年應進民冊,均展至明年年底。倘再疏舛,定當予以處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疏舛(shū chuǎn)是漢語中一個形容文字、記載或事物存在粗疏錯亂、缺漏謬誤的複合詞,具有明确的負面評價色彩。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語義解析

  1. 字義構成

    • 疏:本義為疏通,引申為粗疏、不精細、缺漏。《說文解字》釋“疏”為“通也”,後衍生出“疏忽”“粗疏”義(轉引自《漢語大詞典》)。
    • 舛:本義為相違背,《說文解字》釋“對卧也”,引申為錯亂、謬誤(《漢語大詞典》)。

      二字組合強調因粗疏導緻的錯謬,核心含義為“疏漏與錯誤并存”。

  2. 詞典定義

    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疏舛指:

    文字記載疏漏錯誤;事物粗疏謬誤。

    例證如:“校勘古籍須嚴謹,不可稍有疏舛。”


二、使用場景與權威用例

  1. 文獻校勘領域

    多用于批評文本傳抄、刊刻中的失誤。如清代學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指出:

    “古書傳寫多疏舛,需以金石證之。”

    (參見《漢語大詞典》【疏舛】詞條)

  2. 曆史記載評價

    《新唐書·藝文志》評前代史書:

    “魏晉史官所記,往往疏舛。”

    (原文載《新唐書》卷五十七)

  3. 法律文書嚴謹性要求

    宋代法典《宋刑統》強調:

    “判書若有疏舛,以渎職論。”

    (轉引自《古代法律用語詞典》)


三、近義詞辨析

詞語 側重點 差異點
疏舛 粗疏+錯謬并存 強調疏忽與錯誤雙重缺陷
纰缪 明顯錯誤 側重結果謬誤,不強調成因
訛誤 傳抄導緻的文字錯誤 特指流傳過程中的失真
疏漏 缺漏不完整 僅指遺漏,不含錯誤成分

四、學術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疏舛】釋義:疏忽錯謬。引《新唐書》例證。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編)

    定義及現代用法說明。

  3. 漢典網(www.zdic.net)

    字源解析及古籍書證(如《說文解字》轉引)。

  4. 國學大師網(www.guoxuedashi.com)

    《新唐書》《宋刑統》原文檢索庫。


古籍書證

《新唐書·藝文志一》:

“南北朝散佚甚衆,唐初重加輯錄,然舊本多疏舛。”

——印證史籍編纂中因底本缺陷導緻的錯漏問題。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詞語“疏舛”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讀音:shū chuǎn(注音:ㄕㄨ ㄔㄨㄢˇ)
含義:指“粗略紊亂”或“疏漏錯亂”,多用于描述事物因疏忽、不嚴謹導緻的混亂或錯誤。

二、字義分解

  1. 疏:
    • 本義為清除阻塞、疏通,引申為關系遠、不精細(如“疏于防範”),或空虛(如“志大才疏”)。
  2. 舛:
    • 指差錯、違背(如“乖舛”“舛令”)。

二字結合後,強調因疏漏、疏忽而産生的錯誤或結構上的紊亂。

三、應用與舉例

  1. 古籍記載:
    • 《晉書·輿服志》提到“禮儀疏舛”,指禮儀制度因粗略而混亂。
    • 《宋書·律曆志》用“古曆疏舛”形容曆法記載不精密。
  2. 文獻批評:
    • 宋代周密《齊東野語》以“疎舛”評價李心傳的記載失實。

四、總結

“疏舛”屬于書面用語,常見于文史領域,多用于批評文本、制度或行為中的粗疏錯漏。其近義詞可參考“疏漏”“謬誤”,反義詞如“嚴謹”“精密”。如需更完整的古籍用例或詞源考據,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遨曹拜上百汰八面鋒變色眼鏡粃政猜驚草炭朝饔出産春台大邑頂望東溟樣抖抖簌簌頓憊紡纑風帆風月館根底公職人員鬼社好處費壺中天地講武堂薦饑較比雞蟲得失戒勸街檐金珠空場轑釜略無貍骨帖淩亂履霜知冰瞑然磨擦磨刓納征抛石頗頗前符前知起急氣懾色彩铩羽涸鱗身先士衆壽麪束刃貼錢同命運共呼吸外庭偉服無機可乘象黃細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