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舛”。粗略紊亂;疏漏錯亂。《晉書·輿服志》:“自 晉 過 江 ,禮儀疏舛,王公以下,車服卑雜。”《宋書·律曆志下》:“古曆疏舛,頗不精密,羣氏糾紛,莫審其要。” 宋 周密 《齊東野語·誅韓本末》:“ 李心傳 , 蜀 人,去天萬裡,輕信記載,疎舛固宜。”《清史稿·食貨志一》:“所有各省本年應進民冊,均展至明年年底。倘再疏舛,定當予以處分。”
關于詞語“疏舛”的詳細解釋如下:
讀音:shū chuǎn(注音:ㄕㄨ ㄔㄨㄢˇ)
含義:指“粗略紊亂”或“疏漏錯亂”,多用于描述事物因疏忽、不嚴謹導緻的混亂或錯誤。
二字結合後,強調因疏漏、疏忽而産生的錯誤或結構上的紊亂。
“疏舛”屬于書面用語,常見于文史領域,多用于批評文本、制度或行為中的粗疏錯漏。其近義詞可參考“疏漏”“謬誤”,反義詞如“嚴謹”“精密”。如需更完整的古籍用例或詞源考據,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疏舛》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事物之間的差錯或差異。
《疏舛》的部首是疋(pǐ)和舛(chuǎn),分别位于左右兩側。
根據《康熙字典》,疋的筆畫數為5,舛的筆畫數為7,總計為12個筆畫。
《疏舛》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李通傳》中。在古代,人們常用《疏舛》形容一事或一物與其本意相差甚遠,或發現某些矛盾的地方。
《疏舛》的繁體字為「疏舛」,構字結構與簡體字完全相同。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疏的上面常常會加上一個廾旁,形狀像個字母"v",表示疑慮或錯綜複雜之意。而舛的上面會加上一個亻偏旁,代表人物。所以,在古時的寫法中,疏舛的字形更為複雜。
1. 這個故事中有一處疏舛,他們之前的對話沒有交代清楚。
2. 他的叙述中有一些疏舛之處,使得我們不能完全相信他說的是真話。
1. 疏理:整理和疏導事物的過程。
2. 舛錯:錯誤或差錯。
3. 疏漏:疏忽或遺漏。
1. 錯誤:事物與實際不符的情況。
2. 差異:事物之間的差别或不同。
1. 正确:與事實或要求相符合的情況。
2. 一緻:事物之間的完全符合或相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