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地面上由土或沙堆積成的隆起部分。 元 康進之 《李逵負荊》第二折:“休怪我村沙樣勢。平地上起孤堆。”
(2).墳堆,借喻死人。 元 武漢臣 《老生兒》第三折:“我嫁的雞隨雞飛,嫁的狗隨狗走,嫁的孤堆坐的守。”
孤堆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地理與考古雙重含義的名詞,其核心指代孤立凸起的土丘或人工堆積物,常見于特定方言區及考古學領域。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内涵及現代應用角度詳細解析:
地理形态
指自然形成或人工堆積的孤立土丘,多出現在平原或低窪地帶。《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地面上突起的土堆”,強調其獨立于周邊地形的特征。
例句: “田野盡頭有個孤堆,據說是古代烽火台遺址。”
方言用法(江淮官話)
在安徽、江蘇北部等地,“孤堆”常指墳冢或封土堆,尤其用于描述無明顯标識的墳墓。
例句: “老人指着荒地上的孤堆說:‘那是祖輩的墳。’”
古文化遺址代稱
“孤堆文化” 特指以安徽淮南“武王墩”(俗稱“孤堆”)為代表的商周時期文化遺存。該遺址出土了青銅器、陶器等文物,印證了淮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來源: 《中國考古學年鑒》記載其為“淮夷文化的重要遺存”。
地名遺存
多地保留“孤堆”作為地名,如安徽壽縣的“孤堆回族鄉”,直接源于境内古代封土堆的命名。
來源: 《壽縣志·地理篇》載:“孤堆以境内古冢得名。”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5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 第1032頁.
許寶華, 宮田一郎. 《漢語方言大詞典》. 中華書局, 1999: 第4215頁.
國家文物局. 《中國考古學年鑒·2019》. 文物出版社, 2020: 安徽遺址章節.
壽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壽縣志》. 黃山書社, 2007: 行政區劃篇.
張振犁. 《中原民俗與民間文學》. 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3: 第178頁.
“孤堆”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注:如需查看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元曲選》等文獻。)
敗稅本末源流畢生避逃搏頰布巾谄上抑下潮氣吃蝨留大腿重帛沖軍粹穆道班谛觀地頭地腦斷袖癖風菜風火事公拟廣衍海洋生物寒意黑古溜秋後廳黃軒阛阓護國佑民火位健飯澗房绛紗袍剪切介函金藏雲颶潮均徧軍流脍炙人口庫貯寮司獵犬民權主義嗼然賠款拼接破鼎婆娑沒索遷惹青眚人仰馬翻升年恃勇輕敵樹辭樹疙瘩帷障誣善香魚閑吏笑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