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慰諭 ”。1.撫慰;寬慰曉喻。《列子·周穆王》:“﹝老役夫﹞昔昔夢為國君,居人民之上,總一國之事,遊燕宮觀,恣意所欲,其樂無比。覺則復役,人有慰喻其懃者。”《三國志·魏志·張魯傳》:“ 太祖 入 南鄭 ,甚嘉之,又以 魯 本有善意,遣人慰喻。” 宋 蘇舜欽 《答杜公書》:“筆墨精勁,慰諭曲折,深開憂灼煩苦之抱。” 清 王韬 《琉球朝供考》:“ 明太祖 遣使慰諭。”
(2).謂解釋寬慰。《漢書·東方朔傳》:“ 朔 因著論,設客難己,用位卑以自6*慰諭。”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慰喻漢語 快速查詢。
“慰喻”是漢語中具有安撫勸解内涵的複合動詞,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解釋:
一、核心釋義
“慰喻”指通過言語或行動安撫、勸慰他人,尤其針對處于焦慮、悲痛或困境中的人。該詞強調以溫和勸導的方式緩解對方情緒,常見于書面語境。例如《後漢書·隗嚣傳》記載:“帝報以殊禮,言稱字,用敵國之儀,所以慰藉之良厚。”此處雖未直接使用“慰喻”,但“慰藉”的語境與“慰喻”相通,均體現撫慰意圖。
二、構詞與語義分析
“慰”本義為安撫,《說文解字》釋為“安也”;“喻”則含曉谕、開導之意。二字組合後,“慰喻”既包含情感慰藉,又強調通過說理引導對方纾解心結,如《宋書·王誕傳》中“誕多方慰喻”即體現此雙重作用。語義上較“安慰”更具主動疏導性。
三、曆時發展與語用特征
該詞屬文言色彩較強的書面詞彙,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曆史文獻及文學作品中保留完整。例如《資治通鑒》中“遣使慰喻”描述官方對民衆的安撫行為,反映其傳統語境中的權威性與正式性。當代多用于學術論述或曆史研究領域,如《漢語大詞典》将其列為規範詞條并注明引證來源。
“慰喻”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wèi yù,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慰喻”指通過言語或行動來安慰他人,幫助緩解其痛苦或困擾。其中:
結構
由“慰”和“喻”兩字組成,均為動詞:
使用場景
適用于需要鼓勵或安慰的場合,例如:
曆史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古籍:
以上解釋綜合自《漢語辭海》《列子》《三國志》等典籍,以及查字典()、漢典()等工具書。若需進一步查閱完整引文,可參考相關網頁的原始出處。
案軌抱角牀鄙悖愎過參政參質操植朝飛暮卷成誦塵市觸摸啜哺催産大阿哥蹈瑕登格底土奪眶而出蕃戎發妝蓋戴幹和掼紗帽桂陵歸宿郭景飛仙股長還歸橫竪火甲箋啟腱鞘鹡原鈞德痾疢科鬥籍陵室昧履支謀逆南垂牛車盤縧譬比披披謙恭虛己齊牢七祖三匝是百的士田書香人家隨時隨地胎孕脫白讬旨位分向明小慧曉行夜宿析辨詭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