愎過的意思、愎過的詳細解釋
愎過的解釋
堅持過失。《呂氏春秋·似順》:“世主之患,恥不知而矜自用,好愎過而惡聽諫,以至于危。”
詞語分解
- 愎的解釋 愎 ì 固執任性:愎谏。剛愎自用。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過的解釋 過 (過) ò 從這兒到那兒,從此時到彼時:過江。過賬。過程。過渡。過從(交往)。經過。 經過某種處理方法:過秤。過磅。過目。 超出:過于。過度(?)。過甚。過獎(謙辭)。過量(刵 )。過剩。過猶不及
網絡擴展解釋
“愎過”是一個文言詞彙,由“愎”和“過”組合而成,意為堅持錯誤、固執己見且不肯改正。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 愎:本義為固執任性,不聽從他人意見。如“剛愎自用”指倔強固執、獨斷專行。
- 過:指過錯、過失。
- 合義:指明知有過錯仍堅持不改,甚至拒絕勸谏。如《呂氏春秋·誣徒》提到“不肯自非,愎過自用”,即強調這種态度。
2.文獻出處
- 出自《呂氏春秋》:
- 《誣徒》:“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過自用,不可證移。”——形容人将錯誤歸咎于自身卻不肯反省。
- 《似順》:“世主之患,恥不知而矜自用,好愎過而惡聽谏。”——批評君主因自負而拒絕納谏。
3.用法與引申
- 語境:多用于批評性描述,強調主觀上的頑固和是非不分。
- 近義詞:剛愎自用、固執己見、文過飾非。
- 反義詞:從善如流、聞過則喜。
4.現代關聯
- 現代漢語中,“愎過”一詞較少單獨使用,但“剛愎自用”仍常見,二者核心含義相通,均警示人應避免自負和拒谏。
總結來看,“愎過”是結合行為與态度的貶義詞,凸顯對錯誤的堅持和對他人意見的排斥,需結合具體文言語境理解其深層批判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愎過》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有着特定的意義。讓我為您解答:
意思:《愎過》表示一個人或事物固執地超越、超過、忽視或激進地跳過某種限制、規定或約束。
拆分部首和筆畫:字典中将《愎過》拆分為“心”、“田”、“二”和“句”四個部首,共計13個筆畫。
來源:《愎過》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傳世的《說文解字》一書中,是由古代漢字演變而來。
繁體:在繁體字中,《愎過》的書寫形式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時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愎過》在古代寫法中的基本形狀和結構與現代字體相似。
例句:他愎過了老師的警告,繼續做他不該做的事情。
組詞:《愎過》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各種意思。例如:愎硬、剛愎自用、愎谏等。
近義詞:與《愎過》相近義的詞語有:固執、冒失、不顧、激進等。
反義詞:與《愎過》意思相反的詞語有:遵守、謹慎、守規矩、順從等。
希望這些簡短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